辽东的初雪,来得悄无声息,却瞬间将苍茫山峦染成一片肃杀的银白。气温骤降,呵气成霜,对于野外活动而言,这意味着极大的困难与危险。然而,对于某些人,严寒亦是最好的掩护。
一支约五十人的精悍小队,如同雪地里的饿狼,悄无声息地穿梭在密林深处。他们身着白色裘皮,口鼻用厚布包裹,只露出狼一般警惕冰冷的眼睛。为首的,正是销声匿迹已久的皇太极。他比数月前更加消瘦,眼神却更加锐利阴沉,仿佛将所有的不甘与仇恨都淬炼成了致命的毒液。
他们避开了所有明军驻守的堡寨和主要通道,专拣人迹罕至的小路。他们的目标并非军事据点,而是那些刚刚归顺大明、接受了粮食种子和农具,开始尝试重建家园的女真小部落。
一夜之间,一个位于山谷深处的苏克素浒部小聚落惨遭屠戮。男女老幼数十口,无一活口。凶手手法残忍,却并未劫掠太多财物,只在雪地上,用鲜血画了一个诡异的符号——那是努尔哈赤亲卫摆牙喇曾用的标记。
消息传到曹文诏耳中时,他正在与新编营的军官们复盘上次战斗。闻讯,他猛地一拳砸在案上,震得茶杯乱跳。
“好毒的手段!”曹文诏脸色铁青。皇太极此举,绝非单纯报复,而是要恐吓所有归顺大明的部族,离间他们与朝廷的关系,制造恐慌,断绝明军“以夷制夷”的可能。“他在告诉所有女真人,归顺大明,便是死路一条!”
“总戎,末将请命!带新编营出去,搜山检海,必诛此獠!”陈大成怒目圆睁,主动请缨。麾下那些女真降卒出身的军官更是群情激愤,同族的鲜血极大地刺激了他们。
曹文诏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皇太极巴不得我们冲动。寒冬腊月,大军出动,补给困难,他正好以逸待劳,或设伏,或远遁。”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划过广袤的辽东山地:“他不是要玩阴的吗?好,本帅就陪他玩!传令下去:第一,严密封锁消息,对外宣称是山匪所为,稳定归顺部族人心,加派兵力护卫,展示朝廷保护决心。第二,令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以百人为队,配备双马、充足给养,不再固守要点,而是进行不间断的长距离、大范围战场巡逻,如同游动的锁链,压缩皇太极所有可能的活动空间。第三,新编营化整为零,以熟悉本地地形的女真降卒为向导和尖兵,组成十数支猎杀小队,专往最偏僻、最可能藏匿的地方钻。发现踪迹,不要求强攻,只需死死咬住,发信号召骑兵合围!”
他目光冷冽如冰:“他要做雪地里的毒蛇,我就布下天罗地网,一寸寸地碾过去,看他能藏到几时!这个冬天,要么他冻死、饿死在山里,要么就被逼出来,决一死战!”
一道无形的铁网,随着曹文诏的命令,在辽东的冰天雪地中悄然撒开。一场耐心与意志的残酷较量,在无人知晓的深山老林里,默默展开。
江南的雪,绵软而湿润,落地即化,难以积存,却带来刺骨的阴冷。南京城各衙门的炭火盆烧得再旺,似乎也驱不散某些官员心头的寒意。
新政的犁铧,在孙传庭坚定不移的推动下,终于触及到了最深、最硬的岩石——官绅一体纳粮的实质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对科举优免特权范围的重新界定。这已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调整,更是对数百年来士大夫特权阶层的根本性挑战。
南京礼部衙门的一次非正式聚会中,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几位穿着体面的官员围着火盆,却无人感到温暖。
“孙传庭这是要掘我士人的根啊!”一位老翰林颤巍巍地拍着扶手,“优免乃朝廷优待读书人体恤生员之德政,岂能与田赋徭役混为一谈?如此下去,寒窗苦读还有何意义?与贩夫走卒何异?”
“岂止如此!”另一人接口,语气愤懑,“清丈田亩,竟清到了学田、祭田头上!那些田产乃是供养书院、维系斯文的根基!他孙传庭莫非是要断了我江南的文脉不成?”
“还有那嘉禾,”又一人冷笑,“逼迫士绅良田改种番薯玉米,美其名曰备荒,实则是贬损良田,祸害地方!我看他根本不是来推行新政的,是来坏我江南风水,讨好今上的酷吏!”
抱怨、恐惧、愤怒在密室中交织。他们不敢公开对抗圣旨,但软性的抵抗却层出不穷:经办胥吏突然“病倒”,田亩册籍“意外”被水浸污,分发到士绅家的嘉禾种薯“恰好”被冻坏,甚至开始有流言在市井间传播,说孙传庭在北方任上便“苛虐成性”,此次南来,实为“敛财媚上”。
这些手段,阴险而有效,极大地迟滞了新政的推进速度。
值房内,孙传庭面对堆积的阻碍和暗箭,面容清减,眼神却愈发锐利。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风骨在他身上彰显无遗。他并未被流言蜚语所动,也并未一味强压。
他的应对,精准而老辣: 首先,他亲自撰文,驳斥所谓“断文脉”之说,阐明清丈学田、祭田正是为了厘清产权,防止奸徒侵吞,使其能更好地产出以滋养文教,并将几处清查出的被豪强侵占的学田,当众发还当地着名书院,赢得不少清流士子的暗中支持。 其次,对于嘉禾推广,他不再强制,而是选择了几家与官府合作、尝到甜头的自耕农作为示范,将其丰收景象和实际收益广而告之,并组织士绅实地观看,用事实说话。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他再次祭出“审计”利剑。他抽调精干人员,突然对南京户部、应天府等几个关键衙门的过往账目,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复查”。明面上是核查新政款项,实则剑指那些暗中掣肘的官员本身可能存在的贪墨、亏空、挪用等情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