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意渐浓,但市井之间的热闹却更胜往昔。各大茶馆酒楼中,人声鼎沸,最吸引人的,依旧是那方寸说书台。
这一日,崇文门外有名的“四海茶馆”内,一位须发皆白、精神矍铄的老说书人,将惊堂木重重一拍,拉开了今日《巾帼英雄传》的序幕。
“诸位看官,今日不说那三国纷争,也不讲那水浒好汉,且听老朽道一道,这古往今来,我华夏之地,那些不让须眉的巾帼豪杰!”老先生嗓音洪亮,瞬间抓住了所有茶客的耳朵。
他从殷商妇好披甲征战,说到西汉迟昭平(注:应为吕母,说书人可能故意用讹传或化名)率众抗暴;从北魏花木兰代父从军,说到隋唐冼夫人安定岭南、平阳昭公主组建娘子军助父定鼎关中。故事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听得台下众人如痴如醉。
“……可见这女子之能,未必就逊于男儿!但凡心存家国,胸怀大义,女子亦能顶天立地,建功立业!”老先生话锋一转,引入了本朝之事,“便说如今,我大明泰昌年间,亦有一位了不得的女中豪杰!此人便是四川石柱宣抚使,当今陛下亲封的太子太保、镇东将军、四川总兵官——秦良玉,秦将军!”
他详细描摹秦良玉代夫执掌土司、训练白杆兵、保境安民,尤其将平定奢崇明叛乱一战说得精彩万分,什么“白马银枪,亲冒矢石”,什么“奇兵突进,大破贼军”,直说得口沫横飞,台下茶客们听得热血沸腾,不住叫好。
“陛下圣明啊!”说书人最后慨然叹道,“不以男女论英雄,但以功绩定爵禄!秦将军之功,得此殊荣,实至名归!这正是:谁说女子享清闲?巾帼能顶半边天!扫平叛乱安社稷,陛下英明万古传!”
惊堂木再响,满堂喝彩。类似的故事,同时在京城乃至江南许多大城镇的茶馆中上演,说书人们竞相演绎着最新的“热门书目”。
与此同时,在秦淮河畔、西湖画舫之上,那些素以才情闻名的歌妓们,指尖流淌出的琵琶曲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新谱写的词曲柔婉中带着一股难得的英气。
“蜀锦征袍自裁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石柱白杆寒敌胆,玉帐深宵秉烛明……” “圣主明鉴论功日,丹书铁券耀门庭……”
婉转的歌声,将秦良玉的故事以另一种艺术形式,传入达官贵人、文人商贾的耳中,更添几分传奇色彩。甚至有人开始打听、传抄这些新词曲。
这股由市井而起的风潮,并非凭空而来。背后自然有皇商司下属文化坊的暗中推动和稿本支持,但其内容本身基于事实,且迎合了民间对英雄故事的喜爱,故而传播极快,效果显着。潜移默化之间,“女子亦可建功立业”的概念,开始以一种不那么刺耳、甚至颇为引人入胜的方式,渗透进大众的认知里。
坤宁宫内,秋阳透过窗棂,落下温暖的光斑。朱常洛正拿着一本刚由翰林院呈送的《古今贤后录》初稿翻阅,其中特意增补了本朝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辅佐太祖、勤俭贤德、约束外戚、关心民瘼的事迹,写得尤为生动感人。
皇后柳青瑶在一旁看着皇帝专注的神情,轻声道:“马皇后贤德,千古流芳。臣妾每每读史,皆感佩不已,只恐自身德才浅薄,难及先人万一。”
朱常洛放下书稿,握住她的手,温和一笑:“青瑶何必妄自菲薄?马皇后之贤,在于内助之功。而你之于朕,又何尝不是如此?便说去岁嘉禾初种,病害突发,若非你心细,发现那老农所言土法有效,及时告知于朕,命人试验推广,只怕要损失惨重。还有由校痴迷格物,改良那耧车犁头,许多想法天马行空,不也是你常与他耐心分说民间农人实际耕作之苦,才让他琢磨出那些更合用之物?此等润物无声之功,岂逊于朝堂论政?”
柳青瑶被他说得有些不好意思,脸颊微红:“臣妾只是偶然提及,皆是陛下与校儿用心,臣妾岂敢居功。”
“偶然提及,便是契机。内宫之言,能利百姓,便是大功。”朱常洛正色道,“朕已命史官,将你这些事,稍加整理,亦要录入后宫起居注及将来之国史之中。要让后世知道,朕的皇后,不仅是贤内助,亦有惠及苍生之实绩。”
他顿了顿,又道:“不止是你。朕已下旨,命翰林院重新检校史书,将历代如班昭着书、蔡琰归汉、谢道咏絮、乃至上官婉儿执掌宫制、才华绝世等女子之才智功绩,皆要公允评价,不可因其性别而刻意贬低或忽视。朕要让天下人明白,女子之智慧能力,从古至今,皆不容抹杀!”
柳青瑶听着皇帝的话语,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与激动。她明白,皇帝所做的,远不止是表彰她个人,而是在为天下有才学的女子正名,在重新书写历史的评价体系。这比任何赏赐都更让她感到欣慰和自豪。
朝堂之上,关于秦良玉任命的直接争论已渐渐平息,但暗流并未消失。孙传庭深谙皇帝意图,他并未在人事任命上继续强硬推进,而是将重心依旧放在新政的深化落实上,以此转移焦点,并在实践中逐步改变人们的观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