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昌十一年的初冬,北风卷着细碎的雪末,为帝国广袤的疆域覆上了一层素白。万物敛藏,生机内蕴。然而,在这看似沉寂的季节里,各方砥柱并未停歇,反而利用这难得的“间歇”,或砥砺锋芒,或深根固本,或悄然布局,将去岁秋日显露的危机与挑战,转化为内部调整与战略深化的契机。帝国的脉络,在这冬日的静谧中,进行着更深层次的整合与蓄力。
北疆,千里冰封,呵气成冰。定王朱由检并未因严寒而放松警惕,反而将冬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磐石堡校场上,“铁血骑”顶风冒雪,进行着严酷的适应性训练。重点不再是大规模的阵型冲杀,而是小股部队的雪原潜伏、长途奔袭、以及极端天气下的火力协同与后勤保障。朱由检亲自制定训练大纲,要求每一名士兵都能在酷寒中保持战斗力,每一支小队都能在失去联络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任务。
“殿下,各堡存粮、柴炭、药材已复查三遍,确保万无一失。新到的五千件加厚棉衣也已分发至各屯点及巡逻队。”李永芳呵着白气汇报,眉毛胡须上都结了一层白霜。
朱由检点了点头,目光投向北方被风雪笼罩的山林:“斯捷潘和多尔衮残部,有何动静?”
“据夜不收回报,彼辈亦在猫冬,少有大规模活动。然小股斥候交锋时有发生,其战力不容小觑,尤其适应严寒。”
“传令各堡,加强哨戒,尤其是夜间。巡哨队伍必须携带狼烟与响箭,遇敌即发,相邻堡垒需即刻支援。”朱由检语气冷冽,“另外,从明日起,‘铁血骑’各大队,轮番出堡,进行为期十日的野外拉练,目标,便是这百里雪原!要让敌人知道,这冬天,是我们的冬天!”
他不仅是在练兵,更是在主动塑造战场环境,将严寒从敌人的“保护伞”,变为己方的“主场优势”。与此同时,他再次上书朝廷,详细陈述了北疆对优质铁料、牲畜、乃至懂得水利和建筑的工匠的迫切需求,并提出了以部分毛皮、药材等北地特产,与内地进行“易货”的初步构想。朱由检以其一贯的冷静与远见,在外部压力稍缓之际,全力夯实内部根基,并尝试为北疆寻找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朝鲜,汉城。
由匿名揭帖引发的舆论风暴,在赵士桢的强力“维稳”和俞咨皋水师的持续“访问”下,表面波澜渐息。然而,魏国公徐允贞深知,人心的裂痕,绝非武力可以完全弥合。她决定改变策略,从“防御”转向“进攻”。
在她的策划下,一场规模更大、规格更高的“明鲜文化交流盛会”在汉城隆重举行。不仅有大明学者讲学,更有来自大明各地的戏曲班子、杂耍艺人、乃至一个由皇商司组织的“大明物产博览会”进驻汉城。精美的丝绸瓷器、新奇的自鸣钟、实用的新式农具、乃至一些价格“亲民”的日常货物,公开展示,允许朝鲜民众近距离观看、甚至购买。
一时间,汉城万人空巷。百姓们被前所未见的繁华与新奇所吸引,对“天朝上国”的富庶与文明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与此同时,徐允贞授意西人党官员,组织那些亲明的士子,撰写大量文章、歌谣,在茶馆酒肆传唱,内容并非空洞的赞美,而是具体描绘在大明引领下,朝鲜近年来“边患渐消”、“贸易日盛”、“实学兴邦”的“美好图景”,并与之前北人党执政时期的“困顿”进行对比。
“尔等可见,如今汉江口,天朝巨舰巍峨,海寇岂敢再犯?”
“若无天朝《天工开物》,我朝鲜农具何能改进?粮食何能增产?”
“昔日党争误国,民生凋敝;今朝共御外侮,百业待兴,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徐允贞的策略,从单纯的思想灌输,转向了更具冲击力的“体验式”宣传与“事实性”对比。 她要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和对比强烈的现实,来瓦解那些谣言的基础,争夺朝鲜的民心。这是一场更为精细、也更为深刻的文化与心理战。
龙安州,冬日的水流减缓,部分依赖水力的工坊不得不减产。这使得国舅爷柳文耀对稳定动力源的渴望愈发迫切。他派往西南各地寻找煤矿的精干人员,终于传回了第一个好消息:在贵州水西地区(今毕节一带),发现了一处储量可观、品质上佳的露天煤矿苗!
柳文耀闻讯,精神大振。他立刻召集心腹,商议开采与运输事宜。
“国舅爷,水西之地,土司势力盘根错节,朝廷控制力尚弱。且道路险峻,运输极为困难,若要大规模开采并运回龙安,成本极高,恐非易事。”负责此事的官员面露难色。
柳文耀沉吟片刻,果决道:“此矿关乎龙安工业命脉,再难也要拿下!立刻以州衙及本公名义,行文贵州布政使司及水西宣慰司,申明此矿于朝廷新政、西南边防之重要性,请求其协助勘测与开采。同时,奏请朝廷,将此矿纳入皇商司直辖或官督商办,由朝廷协调地方,确保开采顺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