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丰没参与这些日常活计,他从屋里取出最后一张空白纸,趴在石桌上写写画画,很快便勾勒出三代拐杖的图纸。收拾好图纸,他先去了庄三伯家,取走今日做好的二代拐杖,递上约定好的工钱。
“三伯,您看这三代的图纸。” 家丰将图纸铺开,指着上面的线条解释,“跟二代的形状差不多,但整个柱身得改成圆柱,拐杖末端改成小圆锥 —— 这样能缩小受力面积,用着更稳当。”
庄三伯拿起图纸仔细看了看,点点头说:“这么改倒是合理,就是做起来得费点劲。另外,以后找材料我尽量挑枝杈规整的,之前那种切割方法太浪费木料,能省一点是一点。”
“好,就按您说的来。” 家丰应下,又补充道,“以后每天的量调整一下:二代拐做 1 件小号、4 件中号、5 件大号;三代拐做 1 件小号、2 件中号、2 件大号。总共还是 15 副,工钱依旧按每副 3 文给您算。”
“行,没问题。” 庄三伯爽快答应,顺手将二代拐杖的图纸收了起来 —— 现在他早已记熟了二代的做法,不用再对着图纸琢磨了。
家丰见状,也回屋将二代图纸妥善藏好,转身开始调整配件制作量,确保能跟上三代拐杖的组装需求。
忙完这些,家丰心里盘算了下:这两天给庄三伯结了四十多文,给李铁匠留了六十文,还了两笔外债(一笔 100 文、一笔 170 文),再加上给大伯的跑腿钱,家里的银钱已经所剩无几,算上最初的积蓄,大概也就剩一百五六十文了。眼下得赶紧去刘医师那里结次账,补充些流动资金。
这次要送的拐杖不少:一代没多做,只剩 4 副;二代送了铁蛋 1 副,还剩 29 副。
趁着早上天不热,家丰喊来大伯帮忙 —— 庄大兵用麻绳将 20 多副拐杖捆成一捆扛在肩上,家丰则将六七副小号、中号的拐杖横着绑在后背,两人走走歇歇,花了一个多小时才赶到镇上的益禾堂。
“大兵,庄小友,你们来了!” 刘医师正在里屋给人看病,听见动静抬头笑了笑,招呼他们先找地方坐,又吩咐伙计先给家丰结算账目。
没过多久,伙计拿着账本和钱走了过来,笑着说:“庄小哥,上次一代拐杖留了 6 副没结账,现在还剩 1 副;二代拐杖的小号、大号各剩 1 副,其余的都卖出去了 —— 先生的大哥来批量拿了 10 副二代,剩下的都是零售。这是您的钱,还有账目,您核对下。”
家丰接过账本,看着上面竖写的字,总觉得别扭,只能一条条在心里重新核算:“这么说,还是一代好卖?上次二代批发出去 14 副,还剩 2 副,零售只卖了 2 副;反而一代零售了 5 副?”
“可不是嘛。” 伙计点点头,解释道,“一代便宜,穷苦人家更愿意买。还有人觉得,前两天别人花 15 文买,自己现在花 13 文买,算是赚了。倒是有几个人想换二代,可看着手里的一代没用到几天,又舍不得换。”
他又补充道:“对了庄小哥,仁医堂那边一开始还不知道咱们有二代拐杖,今天才反应过来 —— 怪不得这两天他们店里的人都只问不买,刚才我还看见他们的人在门口着急呢,估摸着很快也会调低价钱,再找木匠琢磨做二代。”
家丰听完,心里有了数,笑着说:“行,我知道了,多谢小哥。”
“您先坐着,我去忙别的了。” 伙计说完便转身离开。家丰收下这次的货款 184 文,又将带来的三十多副拐杖交给伙计整理。
这时,刘医师看完病,乐呵呵地走了过来:“小友这次带来的货不少,足够撑一阵子了。”
话音刚落,一个伙计慌慌张张地冲了进来:“先生!先生!外面来了几个官兵!”
“官兵来干什么?” 刘医师皱了皱眉,起身道,“小老儿过去看看。” 家丰和庄大兵也跟着向外望去 —— 他们坐在侧厅,正好能看见药铺前厅:四个身穿兵服、头戴头盔、腰佩长刀的兵卒正站在柜台前。
“见过几位军爷。” 刘医师走上前,拱手问道,“不知几位军爷今日前来,有何贵干?”
领头的兵卒指了指伙计们正在整理的拐杖,开口道:“我家都尉路过此地,要往北去乐平关,见到有人用这物件,打听后得知源于贵店,特来采买。”
“原来如此。” 刘医师松了口气,连忙问,“不知军爷需要多少?”
“先要 100 副,不要小号的。” 兵卒顿了顿,又问,“敢问先生,这拐杖是您所做?”
“这……” 刘医师有些犹豫,正要开口,家丰走上前抱拳道:“见过军爷,刘先生店里的拐杖,都来自我家。”
兵卒打量着家丰 —— 这孩子拄着双拐,穿着破旧,看着实在不像能做出拐杖的人,不由得有些疑惑:“你这小子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