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已有成效,为何不将第二季作物之事一并上报?” 公冶县令眼中闪过一丝欣喜。
“大人有所不知。” 家丰摇头,语气郑重,“农肥的效果能从豆苗的根茎看出,可第二季作物的收成,需等秋收后才能确定。若此刻上报,万一后续遭遇天灾或其他变故,导致颗粒无收,那便是欺君之罪。农肥之法可即刻上报,第二季作物之事,还需等丰收后再说。此事仍需劳烦大人代为呈递,盼能让更多百姓受益。”
“此等利国利民之举,本县自当如实上报。” 公冶县令读完纸上的内容,指着其中几处文字,“只是小庄公子,这几处的措辞,可否稍作修改?比如这里……”
家丰看向县令所指之处,心中暗疑:他竟一点功劳都不要?半分也不沾?
“若大人觉得需改,小子改便是。” 家丰沉吟片刻,说道,“只是小子的试验是在白涌县做的,若将县里的痕迹完全抹去,岂不是显得大人失职?反倒让大人难堪。”
“哈哈哈,多谢小庄公子体谅。” 公冶县令笑着摇头,语气中带着几分释然,“本县年轻时,也盼着能步步高升,一展抱负。可当年不懂事,无意中得罪了权贵,如今早已看开 —— 若安安稳稳做个七品县令,尚可保自身平安;若再求升迁,恐怕只会招来祸事。所以这些年,凡有功劳上报,本县都刻意隐去自己的痕迹。”
“小子明白了。” 家丰点头,“小子这就去修改,改好后再请大人审阅。”
公冶县令便让里正等人在厅中等候,家丰则去了偏屋修改文书。不多时,家丰拿着改好的纸张返回,递到县令面前:“公冶大人,您看这样可否?”
“甚好,甚好。” 公冶县令通读一遍,满意点头,又拿起里正递来的上表书,笑道,“今日此行,本是为送表功书,顺带结识小庄公子,没想到竟有这般意外之喜。待秋日豆子成熟,你一定要派人去县衙告知,本县要亲自去地里看一看。”
“定不负大人所托。” 家丰躬身一拜,这一次,却是发自内心的敬重 —— 这般体恤民情、不贪功劳的县官,当真是难得。
公冶县令又起身,随家丰去地里查看了豆苗,见禾苗长势旺盛,心中更是欢喜。不多时,他便辞行,衙役们举着 “肃静”“回避” 的牌子在前开路,县令登上马车,缓缓向县城方向驶去。
家丰让人把马车上的东西都卸了下来,一一整理归纳好:大米一百斤、面粉一百斤、一对玉盏、一罐灯油、两个银碗,还有两副银筷子和一匹丝绢。
看着这堆东西,家丰忍不住感慨:这些礼物还真是实用!
不过要说收到这些东西最开心的,当属秀兰和静竹两人。
秀兰率先打开面袋,指尖捻起一点面粉,语气里满是兴奋:“呀,这面粉磨得也太细了,比咱们平时用的白面好多了!”
“这大米也不差,颗颗饱满圆润。” 静竹也凑过来看着米袋,转头对家丰笑道,“小丰,这可太好了。之前我还担心,见到县令大人你会不会怯场、不知道该怎么说话,没想到你应对得从容自然,对答自如,说话还带着几分文绉绉的气质。方才听你和县令大人对话,我都差点怀疑你是不是小丰了。”
“嗨,跟古装剧里学了点,应付几句自然是会的。” 家丰摇了摇头,笑着解释。
“是吗?那可得好好谢谢这位‘古先生’才行。” 秀兰没抬头,目光还黏在那对玉盏上 —— 这是她第一次接触玉器,越看越喜欢,根本挪不开眼。
家丰闻言无奈地应道:“额…… 行,以后有机会我多‘刷几集’,多学些。”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四时的喊声:“庄家丰,重力找你!”
“娘,二娘,你们接着盘点,把东西都收好了,我出去一趟。” 家丰连忙跟两人打了声招呼,匆匆出了门。
老房子要拆了,重力搬老房子里不要东西时,发现了一根奇怪的东西。
“少爷,这是你矮房里发现的。”
“这是,圆珠笔?”家丰思虑了很久,没明白这支笔哪里来的?
难道是,我身边会莫名其妙出现后世的东西??没道理呀。
“在哪找到的?”家丰问。
“这里,”重力一指,“先前的木板床拆了,打扫时发现的,上面一层尘土,看起来放置了至少两三月有余了,我们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就喊少爷来了。”
家丰按出笔尖,在手上随意一画,还有水,能写字。
究竟是何时出现的?家丰把笔收了起来,眉头紧锁,然而思虑了很久,却毫无线索。
“小丰,”李铁匠过来:“铁匠坊,基本都完工了,现在就可以做你说的一些东西,开始做吗?”
“李大爷,这么早就好了?”家丰高兴的问。
“嗯,本身铁匠需要的东西就那么几样,主要还是手艺。你以前给的五十两,锅也全都好了,你拿走了四口,最后一口我交给小花娘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