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玑真人的天机预警,如同一块沉重的巨石投入看似平静的湖面,在守望堡最高决策层中激起了层层涟漪。紧迫感取代了短暂的胜利喜悦,化为无声的动力,推动着各项计划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起来。
“灵韵研习所”地下试验场的灯火,自此再未彻底熄灭过。
李铮几乎将全部心神都沉入了对地底灵枢的沟通与引导之中。与之前小心翼翼的点滴渗透不同,这一次,他采取了更为主动、也更富挑战性的策略。他不再满足于仅仅在外围“感染”灵枢的灵纹,而是试图以自身涅盘之力为引,新生法则为基,在那庞大的灵枢核心深处,构筑一个属于自己的、微型的“灵谐源点”。
这个过程,凶险异常。灵枢乃是灵族技术的集大成者,其内部结构复杂精密如同星瀚,蕴含着难以想象的灵能。强行在其核心留下印记,无异于在奔腾的江河源头筑坝,稍有不慎,便会被反噬的灵能洪流冲垮神魂。
李铮盘膝坐于新生海核心,身下液态能量波涛微兴,头顶星光与新生光辉交织洒落。他双目紧闭,额间隐有汗珠,全部神识已化作亿万缕比发丝更纤细的触须,沿着那已建立的“灵谐”通道,逆流而上,直刺灵枢最深处。
那里并非实体空间,而是一片由无数璀璨灵纹构成的、不断生灭变幻的法则之海。冰冷的“源律”根基依旧占据主导,如同海底坚不可摧的岩床,但岩床之上,已开始漂浮、缠绕着丝丝缕缕灰蒙蒙的、属于李铮的涅盘道韵。
李铮的神识目标明确,避开那些依旧活跃的、代表“归零”等危险指令的核心灵纹簇,寻找着一处相对稳定且靠近能量流转节点的区域。他需要在这里,以自身道韵为材料,神识为刻刀,勾勒出一个能持续散发特定“灵谐”波动的稳定结构。
时间在极度专注中流逝,每一息都如同在刀尖上跳舞。外界过去了三日,而在李铮的神识感知中,却仿佛经历了三年那般漫长。他小心翼翼地引导着涅盘之力,避开灵枢自主的防御机制,一点点地编织、固化那个源点结构。
终于,在神魂之力即将枯竭的前一刻,一个仅有米粒大小、却结构繁复无比、缓缓自转的灰蒙蒙光点,成功烙印在了那片法则之海的特定节点上!
光点成型的刹那,整个灵枢核心微微震颤了一下,流转的灵纹光芒出现了瞬间的明暗变化。一股更加清晰、更加紧密的联系,在李铮与灵枢之间建立起来。他不仅能更顺畅地感知灵枢的状态,甚至能有限度地引导其部分非核心功能的运转!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灵谐源点”,李铮对散布于外的灵俑军团的感应和影响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他无需再像之前那样,一具一具地去费力激活。现在,他可以通过这个源点,向所有处于“灵谐网络”待机状态的灵俑,同时发送一种温和的、充满新生道韵的“唤醒”波动!
命令无声发出。
下一刻,守望堡外,那绵延不知多少里的静止灵俑海洋中,出现了令人震撼的一幕。
成千上万的灵俑,它们眼眶中的光芒,几乎在同一时刻,由沉寂的黑暗,转为那种蓝绿交织、带着一丝生机的色彩!虽然它们依旧站立原地,没有进一步的动作,但这齐刷刷的“睁眼”,仿佛一片死寂的金属森林被注入了统一的灵魂,场面蔚为壮观!
负责监控灵俑动向的守望堡弟子立刻将这一异象上报。
研习所内,张乾、苏婉等人通过布置在远处的观测法阵看到这一幕,皆是心神震撼。
“成功了!李师兄成功了!他……他同时唤醒了一支军团?!”张乾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
苏婉仔细观察着监测数据,眼中异彩连连:“不,并非完全唤醒。它们只是被统一激活了基础灵性,建立了更深层次的灵谐连接,但尚未接受具体指令。这就像……点亮了无数盏灯,但还未告诉它们该照向哪里。即便如此,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李铮缓缓收回大部分神识,脸色苍白如纸,气息萎靡,但双眸却亮得惊人。他感受着通过“灵谐源点”传来的、那成千上万微弱却清晰的灵性回馈,一种前所未有的“掌控感”油然而生。虽然这种掌控目前还很初级,更多是感知与引导,而非绝对命令,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接下来,就是如何‘编织’这张网了。”李铮对围拢过来的研习所核心成员说道,“我们需要为它们注入‘知识’,让它们理解我们的语言,识别敌我,学会执行复杂的指令。这需要时间,也需要大家的智慧。”
研习所的工作重心,立刻转向了对“灵谐指令集”的编译与测试。李铮负责提供最基础的灵谐沟通框架,张乾、苏婉等人则开始尝试将具体的、无歧义的行动指令,转化为灵俑能够识别和执行的灵谐编码。
这是一个繁琐而浩大的工程。从最简单的“移动”、“停止”、“拿起”、“放下”,到复杂的“协同布阵”、“识别特定能量标记”、“执行预设战术”,每一条指令都需要反复测试、调整,以确保灵俑能准确理解并执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