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学生活逐渐步入正轨,社团的各项事务也终于迎来了关键节点 —— 我们的第一次社团活动,终于要正式提上日程了。为了确保活动顺利,我、波哥和刘雪先找了个空闲的自习室碰头,把前期规划的框架再细化一遍:波哥梳理了社团当前的整体进度,刘雪汇总了宣发、策划部门的准备情况,我则补充了外联和后勤的细节,比如赞助礼品的到位时间、跟学校协调的校车安排。最后我们敲定,周三下午召开社团全体会议,顺便确定第一次出行活动的具体流程。
周三下午是学校的 “小公休”,没课的学生要么在宿舍休息,要么去图书馆自习,刚好适合开展社团活动。我们把会议地点定在教学楼的一间阶梯教室,提前半小时就到了 —— 波哥在黑板上写下 “绿色旅途公益社第一次全体会议” 的标题,刘雪把打印好的社团章程和活动草案分发给每个座位,我则在门口摆放好签到表,提醒陆续到场的同学签字。
两点整,会议正式开始。第一个环节是自我介绍,考虑到近五十人的规模,我们没让每个人都详细介绍,而是让各部门的临时负责人先站起来亮个相,再让大家自由组队,跟身边的同学简单打个招呼。“不用急着全认识,” 波哥站在讲台上笑着说,“后面一起参加活动,慢慢就熟悉了,咱们社团的氛围就是轻松自在。”
接下来的环节,波哥展现出了超乎预期的组织能力。他把社团近期的工作拆分成 “宣发推广”“活动策划”“后勤保障” 三个板块,不仅明确了每个部门的职责,还当场指定了负责人 —— 比如让学设计的同学牵头做活动海报,让有徒步经验的同学帮忙规划路线。刘雪则坐在旁边,手里的笔不停记录,遇到需要补充的地方,会轻声提醒波哥;等一个事项讲完,我会站起来问问大家:“有没有同学对刚才的安排有疑问?或者有更好的建议?”
毕竟大家都是大一新生,没什么社团经验,讨论的时候格外积极。有人问 “徒步的时候需要带什么装备”,有人提议 “可以在活动中加个环保知识小问答”,还有人主动报名 “愿意帮忙清点人数、照顾同学”。原本计划半小时的会议,因为热烈的讨论延长了将近一小时,但没人觉得枯燥,反而都透着一股想做事的热情。
会议结束后,其他同学陆续离开,我们三个和社团辅导老师留了下来,把周日第一次出行的细节再敲定一遍 —— 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辅导老师已经跟学校协调好了两辆校车,早上九点半出发,下午五点返程;我提前跟赞助得饭馆进行沟通,让他们用保温箱装好四十多人的午饭,早上出发前送到校门口;周五下午我会去拿赞助的小徽章和钥匙扣,到时候按 “捡垃圾数量” 兑换;路线就定在之前拉练路过的湿地公园,距离不算远,路况也安全,适合新手徒步。
“时间安排上,咱们可以宽松点,” 辅导老师笑着说,“不用太赶,让同学们多感受感受自然,毕竟是第一次活动,开心最重要。” 我们点点头,把出发时间定在九点半,这样大家不用早起;预计十一点四十到达,先休整二十分钟再吃饭,下午一点正式开始环保徒步,四点半集合总结、兑换礼品,五点准时返程,晚上七点多回到学校,不影响大家休息。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各自忙碌:波哥跟活动负责人对接路线细节,刘雪督促宣发部门做活动预告,我则去和所有后勤以及拉到得赞助去对接细节、去文具店拿赞助礼品。虽然事情琐碎,但想到马上要开展第一次活动,心里满是期待。
周日早上,我提前半小时到了学校门口。餐馆的工作人员已经把保温箱送到,我和几个提前到场的同学一起把箱子搬上车;辅导老师也早早赶来,手里拿着签到表;九点二十分,波哥和刘雪带着其他同学陆续到场,最后清点人数,四十一人全部到齐,没有一个人迟到 —— 这无疑是个好开头。
“出发!” 随着波哥的一声喊,校车缓缓驶出校门。车厢里很快热闹起来,有人在分享零食,有人在聊周末的计划,还有人在讨论一会儿要捡多少垃圾、兑换什么礼品。我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掠过的风景,心里满是踏实 —— 从社团申请到招新面试,再到今天的第一次活动,短短三周得时间,没想到我们真的把这件事做成了。
十一点四十,校车准时到达湿地公园。我们先在门口拉上 “绿色旅途公益社 —— 环保徒步行” 的横幅,拍了一张大合照 —— 这张照片不仅要发在社团的社交账号上,还要发给之前赞助的餐馆老板,履行我们 “宣传推广” 的承诺。上面也带有他们赞助得字样
拍完照,大家自由活动。有的同学结伴沿着湖边徒步,手里拿着垃圾袋,看到垃圾就弯腰捡起;有的同学围在一起,跟辅导老师请教环保知识;还有的同学拿出手机,拍下湖边的美景,说要发朋友圈 “安利” 我们社团。我、波哥、刘雪和辅导老师则一边散步,一边聊社团未来一学期的规划 —— 比如下个月去乡村小学做公益捐赠,下学期争取跟其他学校的环保社团合作,搞一次跨省的公益徒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