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校第二天的闹钟,我特意定在了早上六点半——比平时上课早了整整一个小时。窗外的天刚蒙蒙亮,宿舍里还静悄悄的,逼哥抱着枕头睡得正香,小胖的呼噜声断断续续,小林子的相机包还安安静静靠在书桌边。我轻手轻脚地爬下床,尽量不发出声响,刷牙时对着镜子里的自己扯了扯衣角,心里有点莫名的紧张——这还是我第一次以“大二学长”的身份参与迎新,而且作为体育部副部长,得提前去体育馆对接各项事宜,可不能出岔子。
穿好印着 “迎新志愿者” 的蓝色马甲,我把提前打印好的 “体育馆迎新流程表” 折好放进兜里,又检查了一遍手机电量 —— 昨天特意充到满格,还带了充电宝,就怕等会儿对接时手机没电误事。七点十分,我背着书包走出宿舍。清晨的校园格外安静,路上只有零星几个早起的保洁阿姨在扫落叶,食堂飘出的豆浆香顺着风飘过来,勾得肚子咕咕叫。本来想拐去食堂买个肉包垫垫肚子,想起昨天部长李阳说 “七点半必须到体育馆交接场地”,只好咬咬牙,加快脚步往体育馆走。路过校门口时,已经有家长陪着新生拖着行李箱往里走,孩子们脸上满是好奇,家长则一边帮着拎包,一边叮嘱 “到宿舍记得给家里打电话”,看得我想起去年爸妈送我来学校的场景,心里暖暖的。看着路上零星的几个志愿者在走动,有的抱着一摞迎新指南,有的推着装满矿泉水的小推车,还有的在挂 “欢迎新同学” 的横幅,红色的横幅在清晨的风里轻轻晃着,一下子就有了迎新的热闹劲儿。
体育馆门口已经热闹起来了。红色的 “欢迎新同学” 横幅挂在正中央,气球拱门立在入口处,各院系的迎新点沿着场馆两侧排开,桌子上摆着院系介绍册、新生报到流程表,还有印着校徽的小礼品。我快步走到体育部的工作点 —— 在体育馆东侧的角落,桌子上摆着 “场地协调处” 的牌子,部长李阳已经到了,正低头对着表格核对信息。“张凡,你来了!” 他抬头看见我,笑着招手,“快过来,咱们先跟各院系的迎新负责人对接一下场地 —— 今年新生多,每个院系的报到点要再往两边挪挪,留够中间的通道,不然人多了容易堵。” 我接过李阳递来的场馆平面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着各院系的位置。跟着他逐个走到各院系的迎新点,和负责人确认场地范围。文学院的王学姐笑着说:“张凡学弟,去年还是你跟着我跑流程,今年都成副部长啦!” 我有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学姐您别调侃我,我这也是跟着阳哥学。” 化学系的张学长则拍着我的肩膀说:“场地的事就麻烦你们了,去年多亏你们体育部把场地安排得妥妥帖帖,今年也靠你们了。” 我赶紧说:“应该的,有需要随时喊我。”
一圈对接下来,已经八点多了。体育馆里的人越来越多,新生和家长们拖着行李箱穿梭在各个报到点,耳边满是 “同学,XX 院系往哪走”“老师,报到表在哪填” 的声音。李阳让我负责入口处的引导岗,我站在气球拱门下,手里拿着指示牌,不停地给新生指方向:“同学,计算机系往左边第三个报到点”“阿姨,行李寄存处在那边的走廊里”“学弟,体检表要先去门口的桌子上领哦”。刚开始还觉得新鲜,站了半小时,嗓子就有点干,脚也开始发酸 —— 原来去年迎新志愿者们这么辛苦,以前还觉得只是 “站着指路”,现在才知道,要准确记住十几个院系的位置、七八个流程节点,还要耐心解答家长的各种疑问,一点都不轻松。
九点半,李阳过来替我:“你去休息室喝口水,歇十分钟,等会儿要召集各院系体育部部长开会,咱们得提前准备下会议内容。” 我走进体育馆西侧的休息室,拿起桌上的矿泉水猛灌了半瓶,冰凉的水顺着喉咙往下滑,才觉得嗓子舒服点。刚歇了没两分钟,手机就响了 —— 是艺术学院体育部的刘部长发来消息:“张凡,开会地点在哪?我带着新生志愿者先过去等。” 我赶紧回复:“在体育馆三楼的小会议室,十点准时开始,我马上过去。”
刚出门就有个新生问我:“学长,食堂在哪里啊?我爸妈想先去吃点东西。” 我笑着说:“从体育馆出门右转,走大概五百米就到了,食堂一楼有早餐,二楼有正餐,味道都不错。” 还有个家长问我:“同学,宿舍的床多大啊?我们想给孩子带床垫。” 我赶紧说:“阿姨,宿舍的床是 1.2 米宽的,床垫别买太宽,不然放不进去。” 楼梯间里还碰到几个抱着篮球的新生,怯生生地问:“学长,学校的篮球场在哪啊?” 我笑着指了指西边的方向:“出了体育馆往西走两百米就是,下午三点后开放,你们可以先去报到,报完到再去看看。” 他们连声道谢,蹦蹦跳跳地往下走,看着他们的背影,我想起去年刚入学时,也是这样到处问 “食堂在哪”“教学楼怎么走”,心里泛起一阵亲切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