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下午没课,我抱着《管理学原理》课本去图书馆自习,刚走到教学楼前的公告栏,就被一张略显粗糙的海报吸引了注意力 —— 海报上用彩色笔写着 “绿色公益义卖活动”,字体大小不一,有的地方墨水还晕开了,红色的 “义卖” 二字格外扎眼,却歪歪扭扭地贴在海报中央;颜色搭配也有些杂乱,浅蓝的背景上画着橙色的爱心,灰色的边框里还夹杂着粉色的线条,右下角印着几个新干事的联系方式,旁边勉强画了个小太阳,却因为线条僵硬,显得有些笨拙。最显眼的是海报中间的活动介绍:“10 月 18 日(周三)下午 2 点,在食堂门口广场,举办旧物义卖活动,所得款项捐赠公益,欢迎各位同学前来参与!” 没有活动亮点,没有过往成果,只有干巴巴的时间、地点和目的。
我站在公告栏前,盯着海报看了好久,手指忍不住轻轻碰了碰海报边缘 —— 纸质很薄,应该是在学校打印店用最便宜的 A4 纸打印的,边角已经被风吹得微微卷起。心里泛起一阵复杂的情绪,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揪着,既有点失落,又有点怀念。这张海报,让我瞬间想起了去年这个时候,我和波哥、刘雪为了社团义卖活动熬夜准备的场景。
那时候刚入秋,天气还带着点燥热,我们三个挤在小小得办公室还没有空调,凑在一张小破书桌前,对着电脑屏幕反复修改海报设计,键盘敲击声和风扇的 “嗡嗡” 声混在一起,成了深夜里最热闹的背景音。刘雪负责写文案,他坐在椅子上,手里拿着笔,在草稿纸上写了又改,改了又写,“旧物义卖,传递温暖 —— 校园文化社邀你共献爱心” 这句 slogan,他前前后后改了五版,直到我们三个都觉得 “有那味儿了” 才停下;波哥负责排版,她之前没学过 PS,为了让海报更精致,特意在网上找教程,对着屏幕一点点摸索,把我们之前收集的旧物照片、捐赠公益的证书做成拼图,还在海报边缘画了一圈可爱的爱心图案,每个爱心下面都写着 “闲置变爱心”“公益无小事” 的字样;我则负责找素材,从公益网站下载捐赠案例图,在社团群里收集老干事的义卖感悟,甚至还跑去问美术系的学姐,哪种颜色搭配更能传递温暖感。
海报设计好的那天,我们三个特意去学校外面的打印店,选了最厚的铜版纸,用最好的彩色打印机打印。拿到海报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了,月亮挂在天上,洒下淡淡的光。我们抱着一摞海报,在校园里各个公告栏张贴 —— 从教学楼一楼的公告栏,到宿舍楼下的信息板,从图书馆门口的展示区,到食堂门口的宣传栏,每一张都贴得整整齐齐,用透明胶带把四个角牢牢固定住,生怕被风吹掉。波哥还特意叮嘱:“贴高一点,别被人挡住,也别贴在太角落的地方,新生不容易看到。” 我们一边贴,一边想象着义卖时的场景,不知不觉就忙到了凌晨一点,回到宿舍时,脚都磨得有点疼,却一点都不觉得累。
去年的义卖活动,我们提前两周就开始全方位筹备。刘雪负责联系公益机构,确认捐赠方向和捐赠证明的开具流程,最后选定了 “留守儿童图书角” 项目,还特意跟机构要了孩子们的手写信,准备在义卖现场展示;波哥则负责收集旧物,不仅在社团群里发动老干事捐赠,还带着我们去各个宿舍楼下摆摊收旧物,从书籍、文具到玩偶、衣物,只要是干净能用的,我们都收,最后足足收了三大箱;我则负责规划义卖现场,画了详细的场地示意图,把书籍区、文具区、玩偶区、衣物区一一标注清楚,还准备了零钱箱、收款码和爱心捐赠登记本,甚至还在现场设置了 “爱心留言墙”,让参与义卖的同学写下对留守儿童的祝福。
义卖活动当天,我们三个提前两小时到食堂门口广场布置 —— 波哥负责搭帐篷、摆桌子,刘雪负责整理旧物、贴价格标签(大多是 1-5 元的低价,只为传递爱心),我则负责挂横幅、贴手写信。下午两点活动开始时,现场已经围了不少同学,有的蹲在书籍区翻找感兴趣的书,有的在文具区挑选笔和笔记本,还有的在爱心留言墙前认真写下祝福。波哥拿着小喇叭,笑着介绍活动:“各位同学,我们的旧物义卖所得,都会捐赠给留守儿童图书角,每买一件物品,都是在为孩子们捐一本书,感谢大家的支持!” 他的声音很有感染力,不少同学本来只是路过,听了介绍后也停下来挑选旧物;刘雪则在一旁展示孩子们的手写信,有个小女孩在信里写 “我想要一本《格林童话》,想知道里面的公主有没有找到幸福”,不少同学看了都红了眼眶,纷纷多捐了钱;我则负责收钱和登记,偶尔还会帮同学包装选好的旧物,忙得不亦乐乎。
最后,我们的义卖活动凑集得金额相当得充裕,不仅给留守儿童买了 50 本图书,还买了 20 套文具,还剩下好多钱买了一些其他得东西一并送出去。当我们把图书和文具送到公益机构,拿到捐赠证书时,三个都笑得合不拢嘴,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甚至还规划着下学期要办 “义卖第二季”,让更多人参与到公益中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