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京的马车碾过残雪,留下两道深深的辙痕。
沈惊鸿撩开窗帘,望着渐渐清晰的京城轮廓,心里竟有些近乡情怯。离开时还是秋高气爽,归来已是白雪皑皑,三个月的蓟镇岁月,仿佛比在京城的三年还要漫长。
“快到了,”沈惟敬放下手里的兵书,“这次回来,陛下要在文华殿召见你,还有徐大人和几位阁老。”
沈惊鸿点点头,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怀里的小算盘——那是苏卿卿画的图纸,他让宋工头用紫檀木做了一个,小巧玲珑,刚好能握在手里。
马车驶入城门,街景渐渐热闹起来。虽然天寒地冻,商铺却都开着门,卖糖葫芦的小贩吆喝着穿梭在人群中,年味已经悄然弥漫。
“三少爷!”一个清脆的声音传来。
沈惊鸿探头望去,只见苏卿卿站在街角,穿着一件藕荷色的棉袄,手里捧着个暖炉,脸颊冻得通红。她身后跟着个丫鬟,手里提着个食盒。
“你怎么在这儿?”沈惊鸿让车夫停车,掀帘跳了下去。
“听我爹说你今日回来,就过来等你。”苏卿卿把暖炉塞给他,又打开食盒,里面是几样精致的点心,“这是我娘做的芙蓉糕,给你路上垫垫。”
沈惊鸿接过暖炉,暖意从掌心蔓延到心里。他从怀里掏出那个紫檀木小算盘:“给你的,按你画的图纸做的。”
苏卿卿眼睛一亮,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指尖划过光滑的算珠:“比我画的好看多了!这算珠是用象牙做的?”
“嗯,宋师傅说象牙耐磨。”沈惊鸿看着她欢喜的样子,嘴角忍不住上扬,“等忙完陛下召见,我教你用它算‘百鸡问题’。”
“好啊!”苏卿卿笑得眉眼弯弯,忽然想起什么,从袖中取出一张纸条,“对了,徐先生让我给你的,说你看了就知道。”
沈惊鸿展开纸条,上面是徐光启的字迹,只写了八个字:“格物入试,需备策论。”
他心中一动。格物学要纳入科举辅考科目了?这比他预想的要早得多。
“我先回去了,”苏卿卿见他神色凝重,懂事地说,“等你空闲了,再来我家。”
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街角,沈惊鸿握紧了纸条。马车继续前行,他靠在车壁上,开始盘算对策论的思路。格物学入试,必然会遭到保守派的反对,他的策论不仅要讲格物之理,更要说明格物如何强国——或许,可以从蓟镇的烽火信号和改良弩箭说起。
文华殿的召见比想象中更正式。除了万历皇帝,内阁首辅赵志皋、次辅沈一贯,还有徐光启等几位大臣都在。
“沈惊鸿,”万历手指敲着御案,“蓟镇的烽火信号改良,军器监的弩箭试造,你都做得很好。徐爱卿说,你对格物之学有独到见解,不妨说说,这格物学,能给大明带来什么?”
沈惊鸿深吸一口气,朗声道:“回陛下,格物学能让烽火传信更准,让弩箭射得更直,让军屯粮食增产,让河渠灌溉更广。说到底,格物学是‘实学’,能让百姓有饭吃,让士兵有利器,让国家有钱粮。”
赵志皋皱了皱眉:“一派胡言!圣人之学在于修身齐家,格物不过是奇技淫巧,岂能与经史相提并论?”
“首辅大人此言差矣。”沈惊鸿不卑不亢地回应,“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没有格物之学,何来农具改良?何来水利兴修?蓟镇的士兵用改良弩箭击退敌军,难道不是在保家卫国?这难道不是圣人所倡导的‘仁’吗?”
他引用圣人之言反驳,赵志皋一时语塞。
徐光启适时开口:“陛下,沈惊鸿所言极是。臣以为,可在科举中增设‘格物策论’,考算学、工技、农桑之术,选拔实用人才。”
万历沉吟片刻,看向沈一贯:“沈爱卿怎么看?”
沈一贯捋着胡须:“陛下,格物学可辅经史,不可代经史。不妨先在国子监试行,若成效显着,再推广不迟。”
这个折中方案得到了众人的认可。万历最终拍板:“准奏。沈惊鸿,你就留在国子监,协助徐爱卿编订格物教材,明年开春,先在国子监的生员中试行策论考试。”
“臣遵旨。”沈惊鸿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这虽然只是一小步,却意味着格物学终于能登上大雅之堂。
离开文华殿时,徐光启拍着他的肩膀笑道:“好小子,驳得赵首辅哑口无言,有老夫年轻时的风范。”
沈惊鸿不好意思地笑了:“都是先生教得好。”
“走,去我府上,”徐光启拉着他,“利玛窦先生刚从南京来,带了新的几何图册,正好一起研究。”
徐府的书房里,弥漫着墨香和咖啡的奇特味道。利玛窦穿着儒衫,金发碧眼,正与徐光启讨论着什么。看到沈惊鸿,他起身行了个标准的拱手礼:“沈小友,久仰大名。徐先生常说你是格物学的奇才。”
“利先生过奖了。”沈惊鸿回礼,目光落在桌上的图册上,那上面画着复杂的机械结构。
“这是西方的水磨图,”利玛窦指着图册,“用齿轮传动,能日夜研磨粮食。”
沈惊鸿眼睛一亮:“若是换成水力锻造,是不是能用来打造弩箭的机括?”
一句话让徐光启和利玛窦都来了兴致。三人围着图册讨论起来,从齿轮的齿数比到水力的大小计算,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
回家的路上,沈惊鸿看着街边的灯笼,忽然觉得这京城的风雪似乎都温柔了许多。格物学的推广之路必然充满荆棘,但只要有徐光启这样的前辈引路,有苏卿卿这样的知己相伴,有自己脑海里的历史知识,他就有信心走下去。
路过苏府时,他看到一扇窗还亮着灯。想必是苏卿卿还在看书,或是在演算什么难题。他站在街角看了一会儿,直到那盏灯熄灭,才转身离开。
回到住处,他铺开纸,开始写格物教材的序言。笔尖落在纸上,写下一行字:“格物致知,非为空谈,实为强国利民之术。”
窗外的雪还在下,覆盖了京城的繁华,却掩盖不住那正在悄然萌发的新声。沈惊鸿知道,从明天起,他将在国子监的书斋里,在军器监的炉火旁,在与志同道合者的讨论中,继续编织那个关于“大明新生”的梦。
而这场梦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喜欢明祚永延,我让大明上巅峰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明祚永延,我让大明上巅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