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倏忽间已是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
历史的车轮,并未因沈惊鸿这只“蝴蝶”的出现而彻底转向,依旧沿着其固有的沉重轨迹,碾压着这个日渐衰朽的帝国。
朝局:死水微澜与最后的“争国本”
紫禁城内的丹炉烟雾依旧缭绕,万历皇帝朱翊钧的修仙之梦做得愈发深沉,对朝政的怠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中央行政几近瘫痪,六部官员缺额严重,甚至出现了“衙门空置,印信生尘”的奇观。官员的任免、考核制度名存实亡,升迁黜陟往往取决于党争需要或个人贿赂,而非政绩才能。朝堂之上,东林党虽在舆论上占据优势,但齐、楚、浙各党及其依附的势力依旧盘根错节,双方围绕着零星出现的权力空缺和财政分配,进行着毫无建设性的撕扯。
而就在这一年,一场看似与沈惊鸿无关,却深刻影响未来朝局的事件,悄然落下了帷幕——持续数十年的“争国本”终于有了一个不是结果的结果。在群臣近乎绝望的持续压力和李太后(已于万历四十二年去世)生前的影响下,万历皇帝极不情愿地、也是最后一次地正式下诏,确认皇长孙朱由校为皇太孙,明确了其继承序列。这与其说是皇帝的妥协,不如说是他对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感到彻底的厌倦和无力。太子的地位,因此得到了一丝微不足道的巩固,但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那道巨大的裂痕,已然无法弥合。帝国的中枢,在最高权力者长期的自我放逐和官僚体系的内耗中,如同一潭散发着腐朽气息的死水。
在北方,蓟辽总督王象乾凭借沈惊鸿持续提供的技术支持和自身的老成持重,勉强维持着辽东防线的稳定。代善领导下的建州女真,在经历了内部不断的纷争和整合后,其八弟皇太极凭借过人的权谋和军事才能,势力逐渐壮大,开始挑战代善的权威。女真内部暗流涌动,但对外,他们掠夺资源、壮大自身的需求从未改变,小规模的寇边依旧频繁,消耗着大明本就脆弱的边防力量。
而一个更具象征意义的事件,在关外发生。就在万历四十四年年初,皇太极联合其他对代善不满的贝勒,最终迫使代善退让,虽然代善仍保有部分实力和尊号,但皇太极实际上成为了女真各部最具权势的人物。他不再满足于“贝勒”之称,于赫图阿拉称汗,建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此举虽未立刻引发大规模战事,却如同一头猛兽,正式向大明朝宣示了其独立与争霸的野心。消息传入关内,并未在沉迷党争的朝堂引起足够重视,唯有王象乾、沈惊鸿等少数有识之士,感到了刺骨的寒意。
在这令人窒息的宏观背景下,沈惊鸿的处境愈发艰难,却也展现出惊人的韧性。朝中的攻讦从未停止,他如同在刀尖上行走,任何举措都可能被放大、曲解。然而,经过苏卿卿那番点醒后,他的心态已然不同。他不再期望能瞬间改变大局,而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星火”的保存与扩散上。
· 技术深耕: “动力研习所”对蒸汽机的研究转向更实用化的方向,专注于提升可靠性、降低煤耗和小型化,为矿山、水利提供更稳定的动力。“精密制造局”则在新式步枪“惊鸿一式”的基础上,开始小批量试制更轻便、射速更快的“惊鸿二式”骑枪,并持续改进火炮的铸造工艺和弹药。
· “鲲鹏”进化: 福建的“鲲鹏计划”在绝密状态下持续推进。首艘试验舰“海蛟号”经过多次远航磨合和改进,证明了螺旋桨推进的可行性。第二艘更大、结构更合理的混合动力战舰“潜龙号”已开始铺设龙骨。沈惊鸿甚至开始秘密研究,尝试在关键部位敷设熟铁板,探索“铁甲舰”的雏形,但这需要更强大的动力和更先进的冶金技术,目前还只是停留在图纸和少量试验阶段。
· 格物燎原: “格物学堂”的影响力在悄然扩大。除了京城的总堂,在徐光启、李之藻等开明士大夫的推动下,南京、杭州等地也出现了类似的小型学堂或研讨社团。虽然规模不大,且时常受到保守势力的非议,但它们如同星星之火,培养了一批初步具备近代科学思维的青年。沈惊鸿的儿子沈承宇,如今已是聪颖活泼的四岁幼童,在母亲苏卿卿和姑姑沈明玥的启蒙下,也对格物之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医学济世: 苏卿卿与吴有性合作的《瘟疫论辨》已在部分开明医家中流传,其“戾气”学说和防治方法,在几次地方性瘟疫中发挥了作用,赢得了口碑。她的“慈幼医馆”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了京城平民就医的重要选择之一。
家庭,始终是沈惊鸿最重要的支柱。沈承宇的健康成长,给这个处于风暴中心的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乐。沈明玥已出落成一位颇有主见的少女,她在格物学堂的表现甚至超过了许多男学生,尤其对机械和算学展现出非凡的天赋,让沈惊鸿深感欣慰。沈老夫人身体依旧硬朗,含饴弄孙,享受着难得的天伦之乐。远在蓟镇的父亲沈惟敬,虽年事渐高,但依旧牢牢掌控着蓟镇军务,是沈惊鸿在朝堂之外最坚实的依靠。他时常来信,信中少了早年的锐气,多了对朝局的深沉忧虑和对儿子处境的提醒,父子二人虽远隔千里,却在精神上相互支撑。
然而,隐忧始终存在。朝堂的腐败和党争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后金的正式立国,预示着北方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来自海上荷兰等西方势力的威胁也与日俱增。帝国的财政在无休止的消耗中濒临崩溃,太子的地位看似稳固,实则依旧脆弱。
万历四十四年的晚秋,沈惊鸿站在“动力研习所”的院子里,看着一台经过改进、运行更平稳的蒸汽机带动着沉重的锻锤,发出有节奏的轰鸣。这声音,与朝堂上的死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知道,自己所能做的,就是在这片无边无际的腐朽与黑暗中,尽可能多地保存和壮大这些代表着效率、理性与力量的“星火”。他不再幻想能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但他坚信,只要这些星火不灭,终有一日,它们会汇聚成燎原之势,照亮这个古老文明前行的道路,哪怕那条路,注定充满荆棘与牺牲。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他所能做的,便是竭尽全力,让那洪流的方向,发生哪怕一丝一毫的偏转。
喜欢明祚永延,我让大明上巅峰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明祚永延,我让大明上巅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