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十三年的春天来得格外迟。三月本该是草长莺飞的时节,京师却仍笼罩在料峭春寒中。沈惊鸿正在内阁值房与同僚商议春耕事宜,窗外忽有马蹄声如疾雨般由远及近,最终在宫门外戛然而止。
不过片刻,一名中书舍人脸色苍白,手捧一份插着三根雉羽的加急文书,几乎是踉跄着冲进值房。
阁老!湖广、湖广八百里加急!
满堂皆静,所有人的目光都凝聚在那份象征着最紧急军国大事的文书上。沈惊鸿心中一沉,接过文书迅速拆开火漆,目光扫过,脸色顿时变得凝重无比。
三月二十六,黄州府地动,城垣崩毁十之三四,民舍倾颓无数......四月初一,罗田县再震,较前尤烈,山崩塞川,伤亡......尚无法计数。
他将急报递给首辅叶向高,声音低沉:两场地震接连发生,湖广这个天下粮仓,怕是遭受了重创。
坏消息总是接踵而至。翌日朝会,户部尚书捧着刚刚核验完毕的账册,声音都在发颤:陛下,湖广去岁税粮尚有近半存于当地官仓,以待开春后北运。如今仓廪尽毁,通往湖广的官道多处被山石阻塞。京师存粮......即便立即实行配给,也只够支撑三个月。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三个月,意味着在秋粮上市之前,整个北方,从京师的百官百姓到九边的数十万将士,都将面临断粮的危险。
沈惊鸿走出班列,在一片恐慌的议论声中,他的声音显得格外沉稳有力:陛下,臣有三策,或可解此燃眉之急,并为长远计。
他环视群臣,缓缓道来:其一,立即启用山东、河南等地常平仓之应急粮储,按人口定量配给,严厉弹压囤积居奇之奸商,稳定民心;其二,动员京营及沿线卫所军工民夫,携带新式火药与工具,不惜代价,全力抢修通往湖广之官道,抢救未被掩埋之存粮;其三......
他顿了顿,目光仿佛穿透了殿宇,投向了南方蔚蓝的天空与更遥远的大海:请陛下圣断,全面开海,遣使赴安南、暹罗等国,紧急购粮。
不可!礼部尚书周延儒几乎是下意识地出列反对,开海禁乃太祖皇帝定下的祖制,岂可因一时之困而轻变?且海路凶险难测,夏汛将至,飓风频发,更有海盗纵横,如何能保证粮船平安往返?若是有失,岂非雪上加霜?
沈惊鸿对此质疑早已预料,他从容应答:周尚书,祖制亦当因时制宜。太祖高皇帝立法,本意在于保境安民。如今北地小冰河期天灾不断,湖广粮仓又遭此大劫,亿万生灵悬于一线,若仍因循守旧,坐视饥荒蔓延,才是真正违背了太祖保民安邦之本意!
他转向御座上的天启帝,深深一揖,声音斩钉截铁:陛下,我大明水师如今拥有铁甲战舰十二艘,蒸汽炮舰三十余艘,航速快、火力猛,足以荡平海盗,护航粮船穿越风浪!臣恳请,借此契机,改为,设立三大舰队:北洋舰队巡防东海、黄海,拱卫京畿;南洋舰队经略南海,护佑商路;西洋舰队则远航印度洋,宣威异域。如此,既可解当前粮荒,亦可为我大明开创万世海洋之基业!
这一次,连许多一向持重的中立派官员也开始倾向沈惊鸿。实在是粮荒迫在眉睫,那三个月的期限如同悬顶之剑,让所有人都不得不抛开那些虚文缛节,思考最实际的求生之道。
天启帝沉默良久,目光在舆图与群臣之间逡巡,最终重重一拍御案:准奏!沈爱卿,朕命你全权负责开海事官,海军建制依你所请。三个月内,朕要看到第一批海外粮食运抵天津卫!
......
诏令既下,整个大明的战争机器开始为粮食而运转。十日后,天津卫码头旌旗招展,十二艘铁甲战舰喷吐着浓烟,护卫着上百艘特制的运粮船缓缓出港。这些运粮船也采用了部分蒸汽动力,航速远超传统的帆船。
沈惊鸿亲自为舰队送行,海风吹动他绯袍的衣角,也吹动了万千灾民的希望。海军提督黄龙一身崭新的深蓝色海军将官服,向沈惊鸿立下军令状:阁老放心,末将已令各舰备足弹药,绘制最新海图。遇有海盗,格杀勿论;遇有飓风,避其锋芒。两个月内,定将第一批粮食平安运回!
就在舰队出航的同时,沈惊鸿在内阁推行了一系列紧急措施。他首先在京师设立平粜仓,每日限量出售平价粮食,并派出顺天府的差役四处巡逻,严厉打击囤积居奇的粮商。数日之内,京师的粮价便稳定下来,民心渐安。
接着,他奏请天启帝开放皇庄,将皇家储备粮投放市场。陛下,皇家与民共度时艰,此乃凝聚民心之上策。天启帝欣然应允,甚至从内帑中拨出二十万两银子,用于补贴粮价。
这一日,他特意请苏卿卿到内阁值房。已是医学院山长的苏卿卿,这些日子正忙着指导各地防治地震后的疫情。
卿卿,沈惊鸿指着舆图上湖广的位置,眉头紧锁,这两场地震,毁的不只是粮仓,更是万千农户今年的希望。春耕在即,种子、农具尽数被埋,若不及时补救,就算买到外粮,也只能解一时之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