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心艾这颗色彩斑斓、棱角分明的“硬糖”,总算是在向阳村知青点那床散发着混合气味(汗味、泥土味、陈旧棉絮味)的大通铺上,强行给自己硌出了一个位置。
然而,许知意在听到这个消息时,连眼皮都没多抬一下,只是配药的手微微一顿,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下弯了一个冰冷的弧度。
她太了解许心艾了。了解她那套做派,那绝不是一个肯安分守己、默默忍受乡下清苦的主。她那虚荣、懒惰和那股子理所当然的自我中心,就像揣在衣兜里的一串鞭炮,引信露在外面,随便一点火星子——可能是艰苦的劳动、旁人的冷眼、或者仅仅是饭菜不可口——都能让她噼里啪啦地炸响,溅起一地鸡毛和泥点子。许知意几乎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知青点、甚至整个向阳村,都将会因为许心艾的存在,而平添许多令人啼笑皆非又烦躁不堪的闹剧。她安静地等待着,像山涧边一块沉默的石头,等待着那注定会袭来的、浑浊的浪花。
这“浪花”来得比预想中还要快。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催命的哨音就尖锐地划破了知青点清晨的宁静。许心艾几乎是被人从尚且温热的被窝里拖出来的。她睡眼惺忪,头发乱得像被鸡挠过的草窝,带着一肚子起床气,磨磨蹭蹭地洗漱,花了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试图整理仪容,直到肖庭意在门外温和地催促了第三遍,她才不情不愿地跟着大部队,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分配好的农田走去。
她被分到的活计是给玉米地锄草。这活在农活里算不上最顶级的辛苦,但对于许心艾来说,无异于一场酷刑。
玉米叶子边缘带着细小的锯齿,划过皮肤,立刻就是一道红痕,又痒又痛。她笨拙地握着锄头,那锄头在她手里仿佛有千斤重,完全不听使唤。不是锄不到草,就是把玉米苗当草给刨了,要不就是差点锄到自己的脚面。
干了不到半小时,许心艾就觉得自己的腰像是被一群隐形的壮汉轮流踩过,酸软得直不起来;手臂更是酸痛难当,仿佛里面灌满了陈年的老醋,稍微动一下就滋滋冒酸水;手掌心更是火辣辣地疼,低头一看,好几个亮晶晶的水泡已经赫然在目,如同镶嵌在红绸缎上的珍珠,只是这“珍珠”带来的只有钻心的疼。
“哎呦喂……不行了不行了……这简直不是人干的活……”她嘴里不住地抱怨着,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让周围几个同一组的婶子听见。
最终,她忍无可忍,把锄头往地上一扔,发出“哐当”一声脆响,引得旁边几个正埋头苦干的婶子纷纷侧目。她也不管那锄头倒在地上像个垂死的伤员,自顾自地、一步三晃地走到田埂边一棵歪脖子老槐树下,掏出一块手帕,铺在还算干净的石头上,一屁股坐了下去,然后就开始长吁短叹,揉腰捶腿,表演痕迹重得堪比乡村草台班子的蹩脚演员。
跟她同一组的张婶子,是个干活利索、性格泼辣的中年妇女,她看着许心艾那一系列行云流水的“娇弱”表演,忍不住撇了撇嘴,那嘴角下撇的弧度,几乎能挂住一个油瓶。她用胳膊肘捅了捅旁边正在喝水的李婶子,压低声音,用那种典型的、农村妇女议论八卦时特有的、既神秘又带着点幸灾乐祸的语气说道:
“哎,他李婶,瞧见没?就那个新来的,姓许的知青。听说啊,她还是咱村医务室许大夫的亲妹妹呢!啧啧,你瞧瞧,这姐妹俩,怎么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差别就这么大咧?”
李婶子拧上水壶盖子,用手背抹了把嘴,眼睛立刻亮起了八卦的光芒:“啊?许大夫的妹妹?真的假的?哎呦,我那天走亲戚去了没在,错过了大热闹!快,跟我说说,咋回事?”
张婶子一下子来了精神,仿佛掌握了什么独家秘闻。她把手拢在嘴边,凑近李婶子的耳朵,声音压得更低,但语气却更加绘声绘色:“我跟你说啊,那天她刚来,好家伙,那阵仗……被那声音,隔老远都听得见!完了就跑回知青点,哭得那叫一个惨哟,说什么许大夫从小欺负她,还把她弄到大西北受苦……哎呦喂,那故事编的,我听着都牙酸!”
“天爷嘞!还有这事?”李婶子惊得张大了嘴,随即又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我就说嘛,许大夫那人,虽然不爱说笑,可心肠是顶好的,去年我家狗蛋发烧,还是她半夜爬起来给看的病呢!怎么会是那种人……原来是这样……”
两个婶子交换了一个“你懂的”眼神,看向树下许心艾的目光里,充满了毫不掩饰的鄙夷和看戏的兴致。
就在这时,负责巡视生产进度的大队长,背着手走了过来。大队长眉头习惯性地皱着,仿佛对世界上所有偷奸耍滑的行为都深恶痛绝。他一眼就看到了树下那个与环境格格不入的“休息者”,眉头瞬间锁得更紧了,像个铁疙瘩。
他大步走过去,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许知青!你这怎么回事?这才上工多久?太阳还没爬高呢,你就坐这儿歇上了?你看看别人,谁像你这样?今天的任务指标你还想不想完成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