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这高度不低,有五六米,还是让替身来吧?”
“有安全问题吗?”
“安全没问题,我检查过了,用了两层麻袋,还加了钢绳。
只是您这个年纪,再加上高度……”
安全措施确实到位,但被人装进麻袋吊到半空晃动,谁心里都会发毛。
“怎么,嫌我年纪大?这才刚开始,直接上。”
见张果立态度坚决,孙祺也不再劝阻。
他知道,这是开机的第一场戏,全组都在看着。
张果立想亲自上阵,既是为剧组开个好头,也是给年轻演员做个榜样。
“道具组,再确认一次防护。”
“孙导,都检查好了,没问题。”
“各部门准备,演员到位。”
“吊车,起。”
“《无名之辈》第一场第一镜,开始。”
都云市郊外,《无名之辈》拍摄现场。
孙祺站在**旁,快速确认镜头位置无误后,目光紧盯着缓缓升起的吊臂和悬在半空的人形麻袋。
升到六米高时,孙祺立即拿起对讲机喊停。
“停,高度够了。
一号机,拉景别、打变焦,从远到近推进。”
张果立按原计划,在麻袋停止上升后开始挣扎。
厚重的麻袋和身上的威亚让他呼吸有些困难,悬在半空的感觉让人紧张。
“往下放,慢点。
群演到位,按标记站好。”
这场戏孙祺没有分镜拍摄,而是选择一镜到底。
不是为了炫技,而是方便后期剪辑,也能保留张果立亲自上阵的真实感。
麻袋慢慢落下,扮演小弟的群演上前解开袋口。
袋口打开的瞬间,张果立下意识抬手挡住刺眼的阳光,同时深吸了一口气。
完美!
孙祺暗自握拳,心里称赞:不愧是老戏骨,每个细节都做得很到位——泛红的脸色、细微的动作,真实感十足。
人在黑暗中待久了,突然到光亮的地方,眼睛自然会不适应,本能地用手挡住光线。
再加上被塞进麻袋吊在空中,不断挣扎,袋内空气不通,深吸一口气也是正常反应。
至于脸色,可能是真的被憋得不轻。
第一场戏到这里结束。
“好,过了。”
“啪啪啪——”
片场响起一阵掌声。
电影开机的第一场第一镜一次通过,是个不错的开始。
“张伯,您没事吧?”
孙祺快步上前,把张果立从地上扶起来。
“呼……还行,缓一缓就好。”
“小婷,带张老师去休息。”
小婷这次随组,除了做孙祺的助理,还要负责一些与演员相关的事务,当然也有一笔额外奖金。
接下来是场群戏,内容是几个小弟和男主角马先勇互相拉扯的场景。
“老齐,群演的踩点和走位安排好了吗?”
“导演放心,都安排好了。”
一个四十岁左右、长相有点猥琐、脖子上挂着副导演工牌的男人立刻回答。
老齐是前段时间杨帆介绍来的副导演,以前主要拍电视剧,为人圆滑,没什么艺术追求,但干过十几个剧组,经验丰富。
孙祺考虑到自己第一次当导演,虽然有拍摄经验,但导演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如果全由他一个人来,肯定顾不过来,所以请杨帆找了个有经验的副导演帮忙。
老齐虽然有点油滑,但在执行任务时很到位,孙祺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用起来很顺手。
而且据杨帆说,他手里攥着老齐的把柄,可以放心用。
既然这样,孙祺也就没客气。
“群演注意,先走一遍戏。”
“开始!”
群演按照计划路线互相追逐拉扯,一开始还算有序,但没多久就乱了,有人跑出镜头,有人被绊倒。
“停!停!咔!”
“怎么走位的?”
“对不起导演,我马上重新安排。”
老齐赶紧跑过来,连连道歉。
幸好只是走戏,不是正式拍摄,否则还不知道会出什么问题。
拍戏最怕人多,人越多调度越难,要想拍出效果,必须重视前期的踩点和走位。
虽然只是准备阶段,但确实非常关键,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当年王家卫拍《东邪西毒》时,从不提前勘景,也不排练走位,一直让演员自由发挥。
这种方式虽然能展现出真实的表演,但也容易出现意外——哥哥就曾被一只毒蝎子蜇伤。
幸好是幼蝎,毒性不强,若是成年毒蝎,后果将不堪设想。
也只有哥哥脾气好,换作孙祺早就不会和他玩了。
一部戏前后拖了好几年,导演最终功成名就、名利双收,而演员却被折腾得够呛。
回到片场,老齐拿着喇叭走进群演中,一一训斥刚才出错的人:
“你,能不能演?刚才跑出镜头了知道吗?地上有线看不见吗?别越线!再有一次直接走人。”
“还有你们俩,演打架互殴,不是跳舞!搞什么笑?”
“每个人都按之前安排的路线走,我不想再看到有人摔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