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当天下午,卢比埃展映厅场场爆满。
越来越多的影迷通过口口相传,得知这部来自一位东方年轻导演的短片。
它与以往的东方电影不同,没有表现落后的社会状况,没有愚昧的角色,也没有乡土情怀,更不涉及大时代的悲剧故事。
这是一部现代悬疑短片。
环形叙事结构,悬念不断,细节处处可见。
口碑持续上升。
接下来几天,《调音师》虽然没有连续放映,但每天仍有多个场次,影片在影迷心中的评价不断攀升。
第五天,好消息传来——组委会正式通知孙祺,《调音师》已入围,具备评奖资格。
一些欧洲媒体也开始关注这部短片。
首先发表评论的是戛纳电影节官方期刊,文章称赞《调音师》:
“一部少见、艺术张力极强的悬疑惊悚短片。
虽然故事简短,却非常精致。
无论在叙事结构、色彩运用、音乐搭配等技术层面,还是在对现实的反思与批判上,都堪称经典,是本届电影节短片单元中最令人惊喜的作品。”
根据大量观众投票,该刊给《调音师》打出了3.0的高分。
戛纳电影节期刊采用4分制评分,历届参展影片中得分超过3分的极少,足以看出业内对这部短片的认可。
甚至有媒体开始预测本届电影节短片奖项。
比如《巴黎周末》撰文表示:
“一位来自神秘东方的年轻导演,为我们带来了令人惊艳的作品《调音师》。
我可以肯定地说,它是本届电影节最出色的短片,毫无争议,也是短片金棕榈奖的最强竞争者。”
还有多家龙啯媒体也进行了转载报道,不过用词较为委婉,篇幅也不大。
当时,国内电影界主要关注的是长片作品。
在那个阶段,短片通常被认为是新人导演的练习作品,很多观众并不了解,因此并未受到足够重视。
《调音师》在戛纳引起了热烈反响,孙祺本人反应不大,倒是田壮主任显得非常兴奋。
接下来几天,他脸上一直带着笑容,连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这段时间,不少制片商开始频繁联系孙祺。
虽然报价都不高,但毕竟这是一部短片,再加上那时网络视频平台还没发展起来,无法通过线上版权获得可观收入,所以价格上不去也是正常的。
其中最有诚意的是试金石影业的购片代表约翰。
他特意向公司申请了更高的预算,主要是想和这位潜力无限的年轻导演建立良好关系。
尽管对方诚意十足,孙祺并没有立刻答应。
虽然卖不出高价,但哪怕一点收益也是收益。
万一《调音师》最终获奖,价格翻倍也完全有可能。
毕竟,没人会拒绝更多的收入。
时间飞逝,转眼到了五月二十八日,第六十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当天。
下午五点,红毯仪式正式开始。
与开幕式不同,闭幕式的参与者数量明显减少,毕竟这不是任何人都能参加的场合。
后来国内一些明星网红蹭红毯的现象,大多出现在开幕式,只要有关系并付钱就能参与。
这次孙祺自然走上了红毯。
这是他人生中第二次走红毯,规格远超国内的百花奖。
他和田壮主任都穿着纯黑色西装,一老一少面带微笑,从容地走过红毯。
一路上闪光灯不断,纷纷对准孙祺。
两边的影迷即使不认识他,也热情地欢呼。
进入会场后,工作人员引导他们坐在第四排靠近过道的位置。
田壮主任低声告诉孙祺,戛纳这种国际电影节的座位安排很有讲究:第一排是组委会、评委和知名导演、明星;热门获奖剧组紧随其后;然后是其他入围影片的剧组和电影人;最后是特批进场的记者和观众。
他们坐在第四排,属于中前位置,算是比较受关注的区域,但和前两排的热门剧组还有一定距离。
大约三十分钟后,原本空荡的剧场渐渐坐满了人。
颁奖典礼准时开始。
戛纳电影节的规则很特别,所有奖项都不设提名名单,这意味着所有入围影片都有可能获奖,悬念一直保留到最后一刻。
主持人首先介绍了本届评审团成员。
评审团主席是英国导演史蒂芬·弗雷斯,银发整齐,举止得体。
其他八位评审来自不同国家,都是业内顶尖人物。
除了曾在酒店晚宴见过的张曼玉,孙祺对其他人并不熟悉。
这个横跨五大洲的评审团阵容堪称强大,九人登场时,现场热烈的掌声便是最好的证明。
颁奖环节开始后,按照惯例,先颁发一些次要奖项。
第一个公布的是“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奖,这是戛纳电影节的多个竞赛单元之一。
作为国际A类电影节,戛纳设有主竞赛、一种关注、短片竞赛等八个单元。
孙祺的《调音师》原本可以参与前四个单元,但他最终选择了最受关注的主竞赛单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