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天,林凡在晨曦微露中醒来,心中萦绕着对“潜龙湾”那个神秘洞穴的强烈好奇。
昨日的远观留下了太多想象空间,他决定今天趁低潮时,对洞穴进行一番初步探查。这需要充分的准备,尤其是照明和应对水下可能危险的工具。
例行巡视在清晨的静谧中完成。陷阱区终于有了收获,一只肥硕的獾落入了深坑陷阱,为食物储备添了一笔。
盐田经过几日恢复,边缘重新泛起白色结晶,他仔细耙去杂物。
溪流与鱼塘一切正常。营地的有序运转,是他冒险探索的坚实后盾。
回到营地,他首先处理了那只獾。獾皮厚实,毛发浓密,是制作保暖耳罩或手套内衬的好材料。
他小心剥皮,刮脂,用草木灰初步鞣制。獾肉则成为今日的蛋白质来源。
接着,他开始为洞穴探索做准备。照明是关键。他改进了火把,选用更耐燃的松木条,浸透海豹油,捆绑结实,制作了三支长效火把。同时,他将那盏海豹油灯也带上,作为稳定的备用光源。
武器方面,他选择了最适合狭窄空间和可能水下搏斗的铁矛和消防斧。弓箭在洞内可能难以施展。他还带上了皮木盾牌,以防突如其来的攻击。
考虑到洞穴可能部分被水淹没,他穿上了那双防水性能卓越的海豹皮靴,并尝试性地将那块从飞机残骸找到的、相对完整的透明塑料板,是原来仪表盘罩,用皮条临时绑在小臂上,作为一个简陋的防水护臂和水下观察镜。
一切准备就绪,他划着皮筏,再次驶向潜龙湾。
抵达湾口时,潮水正在退去,正如他昨日观察的那样,那个位于左侧岬角底部的洞穴入口,露出了更多黑黢黢的孔洞,约有一人多高,宽度可容皮筏勉强进入。
洞口上方垂落着一些湿漉漉的藤蔓,如同门帘。
林凡将皮筏停在洞口附近一块稳固的礁石旁,系好缆绳。
他点燃一支火把,橙红色的光芒驱散了洞口的阴暗。一股带着咸腥和凉意的空气从洞内涌出。
他深吸一口气,左手持盾,右手握矛,举着火把,小心翼翼地涉水走入洞穴。
初入洞穴,通道还算宽敞,脚下是粗糙的沙石,洞壁布满湿滑的苔藓和吸附的贝类。
火光摇曳,将他的影子投在嶙峋的岩壁上,变幻出诡异的形状。水滴从洞顶不时滴落,在寂静中发出清晰的“嗒嗒”声。
向内行进约十几米后,洞穴开始向下倾斜,并且出现了岔路。
一条继续向上,通往干燥的岩架;另一条则没入水中,通向幽暗的深处。林凡选择了干燥的向上路径。
他攀上岩架,发现这里空间稍大,地上堆积着一些干燥的海草和鸟类羽毛,似乎有动物在此栖息过,但此刻空无一物。岩壁上有一些模糊的、似乎是自然形成的划痕,并非人工雕刻。
他退回岔路口,将目光投向那条没入水下的通道。水面幽暗,火把的光无法穿透多远。
他蹲下身,将绑着塑料板的手臂伸入水中,透过这简陋的“观察窗”向下望去。只见水下通道曲折向下,深不见底,隐约可见一些鱼类的影子游过,但并无大型生物的迹象。
正当他凝神观察时,一阵轻微的、类似石块摩擦的声音从水下通道深处传来!林凡心中一凛,立刻收回手臂,紧握铁矛,全身戒备。声音只响了一下便消失了,洞穴重归寂静,只有水滴声依旧。
他不敢贸然潜入这未知的水下世界。今天的探索到此为止,获取的信息已经足够:洞穴结构复杂,有干湿两部分,可能存在未知的水生生物,需要更专业的潜水装备才能深入。
他谨慎地退出洞穴,回到阳光下,才感觉那股萦绕的阴冷和压迫感逐渐散去。这次探查虽未深入核心,但排除了洞内有明显大型陆生威胁的可能,也明确了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制作潜水装备。
返回营地后,已是下午。他将探索情况记录在地图背面。
然后,开始着手处理一项之前想到的、可以提升皮具性能的技术——制作鱼鳔胶。
他之前处理海鱼时,就有意识地收集了一些大型鱼类的鱼鳔,洗净晾干备用。鱼鳔富含胶原蛋白,是制作优质天然胶粘剂的原料,尤其可以用于强化皮具的防水性和粘合特殊部位。
他取来几个干硬的鱼鳔,用温水泡软。然后,将其放入一个耐热的陶罐中,加入少量清水,放在火上用文火慢慢熬煮。很快,鱼鳔开始融化,释放出浓郁的腥味,逐渐变成粘稠的、半透明的胶状液体。
他小心地控制着火候,不断搅拌,防止烧焦。熬煮了近一个小时后,鱼鳔完全化开,形成了一锅浅黄色、质地均匀的胶液。他用细密的竹筛过滤掉杂质,得到了纯净的鱼鳔胶。
待胶液稍微冷却但仍保持流动性时,他进行了测试。他将少量胶液涂抹在两块皮子的接缝处,用力压紧。等待一段时间后,粘合处异常牢固,几乎难以撕裂!效果远超他用过的任何天然粘合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