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林凡在一种混合着期待与紧张的情绪中醒来。昨日的发现——铜铃与铜锭的共振,以及那包可能来自发电设备的残骸——像一团火在他心中燃烧,驱散了往日醒来时那份属于荒岛的单调宁静。
例行巡视变得目的性更强。他快速而高效地检查着篱障,目光锐利地扫过陷阱区,确认没有新的闯入者痕迹。在盐田,他清理杂物的动作几乎带着一种机械般的精准,思绪早已飘向了如何利用那些细铜线和金属残片。收获海盐,检查鱼塘,这些日常劳作此刻更像是一种必要的铺垫,为了即将展开的、更具挑战性的探索。
他特意绕到悬挂铜铃的地方,再次轻轻敲击了那个能引起铜锭共振的特定铃铛。
“叮——”
清脆的响声在晨风中荡漾。他侧耳倾听,同时将注意力集中在怀中那块特殊的铜锭上。微弱的震颤感再次传来,清晰无误。这不是幻觉,这是一种可以重复验证的现象。这让他更加确信,自己找到了一条可能与“守护者”核心进行更安全、更可控互动的途径。
回到营地,他没有立刻开始处理铜线,而是先进行了一项基础工作。他选取了一块质地致密、易于雕刻的软木,用燧石刀仔细地在其表面刻画起来。他画的是从日志和石室面板上记忆下来的那些复杂光符和能量回路示意图。虽然无法完全理解其含义,但将这些图案可视化,有助于他思考和规划。他将那些扭曲、交织的线条理解为某种“电路”,而日志中提到的“临时能量桥接”,或许就是一种简化的、可供他实现的“接线图”。
接着,他开始处理那包珍贵的残骸。他先用细沙和水小心地打磨那块金属板边缘的毛刺,避免割伤。然后,他重点处理那些细铜线。他需要将它们连接起来,形成更长的导体,但又需要保证连接点的牢固和低电阻。他没有焊锡,只能采用最原始也最可靠的方法——紧密缠绕。
他选取两根铜线,将末端剥出约一指节的金属芯(利用石刃小心刮掉氧化层),然后像搓绳一样将它们紧紧缠绕在一起,确保接触面积足够大。为了固定和绝缘,他剪下小段从塑料瓶上割下的塑料条,在缠绕处紧紧包裹几圈,然后用微火稍微烘烤塑料边缘,使其轻微熔化并粘合(他小心控制火候,避免点燃塑料或烧坏铜线)。这个过程极其考验耐心和手指的灵活度,他做得慢而专注,如同在进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
经过大半天的努力,他得到了三根长度约一臂、由短段铜线连接而成的延长线,连接处都做了简单的绝缘处理。他还保留了几段较短的独立铜线,以备不时之需。
现在,他有了“导线”。接下来,他需要构思一个简单的“回路”。日志提到“临时能量桥接”,或许不需要复杂的结构。他设想,将一根导线的一端接触石室面板的某个特定区域(比如上次有反应的那个光符附近),另一端则连接……连接什么?直接连接另一块金属?或者,悬空?
他想起铜锭的共振。或许,共振本身就能提供某种“驱动”?他决定做一个大胆的尝试:他计划将一根延长线的一端,紧紧缠绕在那块能产生共振的铜锭上,然后将延长线的另一端,引导至石室面板。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铜铃声响激发的、铜锭所承载的“谐振能量”(如果存在的话),通过铜线传导至面板,尝试建立更直接的“桥接”。
这是一个基于有限知识的猜想,充满了不确定性,但这是他目前能想到的最合理的方案。
傍晚,他饱餐了一顿,主要是为了积蓄体力和勇气。夜幕彻底笼罩岛屿后,他再次出发。这一次,他的装备包括:那块共振铜锭、三根自制的延长铜线、几段短铜线、荧光棒、他的日志本(用于对照草图),以及必不可少的武器——尽管他知道,面对石室可能存在的危险,铁矛未必有用,但这能给他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
幽深的通道,湿冷的空气,一切如同前两次。他更加熟悉这条路,但也更加警惕。他小心地避开机关石板,再次踏入了那座沉寂的石室。
幽蓝的光符依旧在缓慢明灭,低沉的脉冲声微弱而持续。林凡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悸动,开始布置他的“实验”。
他先将共振铜锭放在距离面板约三五步远的地面上。然后,他将一根延长线的一端,牢牢地缠绕在铜锭上。他拿着延长线的另一端,缓缓靠近那个上次对高纯度铜锭有反应的光符区域。
在距离面板还有一尺左右时,他停住了。他需要等待一个契机——铜铃的声响。他无法在石室内敲响铜铃,但他记得那特定的频率。他只能寄希望于,外界偶然的、符合频率的声响(也许是风声吹动某个特定铜铃?也许是某种巧合?),或者,这块铜锭本身与核心之间存在的某种持续微弱的共振,能够被这“桥接”线路放大。
他屏住呼吸,手持铜线末端,悬在光符上方,等待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