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后的第三个黎明,林凡在皮毛褥子里醒来时,呼出的白气在晨光中凝成细雾。他伸手探了探棚屋缝隙透进的寒气,知道真正的严冬就要来了。
起身的第一件事是给炉膛添柴。昨夜埋着的炭火还泛着暗红,他小心地架上细柴,俯身轻轻吹燃。火苗蹿起时,他顺势将陶罐架上去,倒入昨夜备好的清水。水汽升腾中,他开始打磨昨日未完工的骨针——这是用岩羊肋骨磨制的,比竹针更坚韧,适合缝制厚重的冬衣。
早餐是热腾腾的芋泥粥。他将蒸熟的芋头碾成泥,混入撕碎的风干鱼肉,用骨勺在陶罐里慢慢搅动。待粥稠如蜜时,撒入切碎的野葱和碾碎的虾皮。粥入口绵密,鱼干的咸鲜与芋头的清甜在舌尖交融,暖意从胃里扩散至全身。
例行巡视时,他特意带上新制的青铜手钻。东侧篱栅有处接榫松动,他用手钻在榫眼两侧钻出小孔,穿入浸过松脂的藤条拉紧。这种加固方法比单纯捆绑更牢固,能抵御冬季的强风。
盐田边缘结了层薄冰,他破冰后惊喜地发现底下的盐晶格外浓密。用蚌壳做的盐铲轻轻刮取,雪白的盐粒如细沙般流淌。他留出最细腻的部分装进竹筒,其余的铺在石板上晾晒——这些粗盐可以用来腌渍过冬的肉食。
鱼塘的情况让他有些担忧。冰层比昨日又厚了一指,他扩大换气孔,投下额外份量的鱼草。那些长大的鱼苗现在都聚在冰孔下呼吸,鳞片在幽绿的水中闪着金属光泽。他记下要编个破冰用的石锤。
上午的主要任务是采集过冬柴火。他带上改进后的皮橇——在底座加装了骨制滑轨,在雪地上拖行更省力。北坡的松林里落满枯枝,他专选碗口粗的断木,这些耐烧的硬木是冬季保暖的保障。
砍伐时他试用了新打磨的青铜斧。相比铜斧,掺了锡的合金更耐磨,一斧下去木屑飞溅,断面平整。他特意留了几棵长势好的小树,来年春天还能萌发新枝。
正午时分,他在松林空地休息。就着篝火烤热熏鹿肉,肉脂滴入火中激起阵阵焦香。他注意到不远处有丛挂满红果的灌木,摘下一颗品尝,酸涩中带着回甘。这是杜鹃科的植物,果实虽不能直接食用,但煮水可以代替醋来调味。他小心地采摘了半皮囊。
回程路上经过溪流,他试了试新编的鱼篓。篓子沉在冰层下的缓流中,提起时里面传来扑腾声——三条银白的溪鱼在篓中挣扎,鱼鳃还在急促开合。这种冷水鱼肉质紧实,最适合做成鱼干。
下午的工作是处理这批收获。柴火按粗细分类堆放,最粗的圆木用来夜间守火,中等的用于日常炊事,细枝则捆成把作为引火物。杜鹃果铺在竹筛里风干,失去水分后酸味会更浓郁。
溪鱼的处理需要技巧。他用角柄小刀从鱼背剖开,保持鱼腹相连,剔除内脏后抹上海盐。鱼身展开如蝶翼,用竹签撑开挂在通风处。北风会带走水分,十天后就能得到硬如木片的鱼干。
晚餐他准备尝试新菜式。取一块腌鹿腿肉,用石锤拍松纤维,在陶板上煎出焦壳。加入切块的芋头和蘑菇,倒入清水慢炖。最后放入新鲜采摘的野芥菜,嫩绿的菜叶在乳白色的汤汁中翻滚。这道炖菜荤素兼备,鹿肉的醇厚与野菜的清新相得益彰。
饭后,他开始制作过冬的蜡烛。将收集的松脂放入陶罐慢火融化,加入碾碎的杜鹃果皮——这能让烛焰更明亮。用野麻捻成灯芯,在熔化的松脂中反复浸渍,每次取出都挂上一层新脂。待冷却后,这些土制蜡烛比油灯更耐烧,是漫长冬夜的可靠光源。
夜深时,他记录下今日的发现:青铜工具效率提升三成,新发现调味植物,鱼篓设计成功。特别标注要制作一批骨制冰镩,用于破冰捕鱼。
充实的一天在冬储筹备中过去。从最初的瑟瑟发抖,到如今的未雨绸缪;从手忙脚乱的求生,到井井有条的储备。每个季节都在教他新的生存智慧,每个明天都在见证更从容的应对。
他吹熄蜡烛,月光照在挂满鱼干的架子上,投下斑驳的影。明天要开始鞣制新得的狼皮,还要试制骨冰镩。
生存就是这样,在季节轮回中积累经验,在岁月更迭中完善技艺。当寒冬真正来临时,他早已备好温暖与光明。
喜欢孤岛求生:从零纪元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孤岛求生:从零纪元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