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林凡就穿上了野猪皮护肩,别上铜刀出门了。
例行巡视的第一站还是陷阱区,刚走到南侧的绊索陷阱,铜铃就“叮叮当当”响个不停。
拨开齐腰的野草一看,一只成年麂子被藤网缠住了前腿,正低着头啃咬藤蔓。这麂子肉质细嫩,皮毛还能做软甲,林凡赶紧放下竹编背篓,用木杆按住麂子的脖颈,解开藤网后,用浸过镇静草药的布条裹住它的口鼻,再用藤条捆紧四肢,装进背篓里。
继续检查其他陷阱,西侧的深坑陷阱里躺着一只野鸽,正好当早餐。
路过盐田时,林凡停下了手。蒸发池里漂着海草和碎贝壳,他用竹耙捞起海草,沥干后打算晒干喂麂子,再用竹勺清理池底的泥沙,顺手撬下池壁上的小海螺,最后用木铲刮了小半袋海盐,塞进背篓。
盐田旁边的海岸线,今天藏着不少“宝贝”。
在一堆礁石下,他翻出了一套折叠塑料桌椅,展开后稳固又轻便,正好能当饭桌;还有一卷保鲜膜,包裹剩菜或新鲜食材再合适不过;小半瓶生抽,瓶盖拧得紧紧的,鲜味十足;外加一把塑料汤勺。
最惊喜的是,摸到个密封的小盒子,里面装着几根一次性筷子,拆开就能用,比自制的竹筷干净方便多了。
回到营地时,太阳刚爬过树梢。
林凡把麂子关进竹笼,撒了把新鲜野菜,又给之前养的狍子添了饲料。
处理完野鸽和小海螺,他开始准备早餐——野鸽杂粮粥配烤芭蕉。
先把折叠桌展开,放在工作区旁边,再把金属灶台架好。陶锅洗净,倒入竹滤塔过滤的纯净水,点燃干柴烧沸。
放入提前泡软的稗子米、小米和燕麦,煮十分钟后加入切好的野鸽肉块,再丢一把嫩艾草碎,转小火慢熬。
趁着煮粥的间隙,摘两根成熟的芭蕉,去皮后放在热石板上烤,翻面时刷了层蜂蜜,很快就烤出金黄的焦痕,甜香飘满营地。
粥煮好后,撒上海盐和野蒜碎,用新找到的汤勺盛进陶碗。
烤芭蕉外焦里糯,野鸽粥鲜香浓稠,艾草中和了肉的油腻,林凡坐在折叠桌旁,用一次性筷子慢慢吃,感觉离文明社会又近了一步。
早餐过后,林凡打算给住所添套“新家具”——配套的小木凳,再把折叠桌固定好,以后吃饭、做手工都有专属地方了。
他扛着铁斧去树林挑了四根粗细均匀的硬木,砍成合适的长度,用铜斧削平表面,再把顶端削成弧形,避免硌屁股。
回到营地,在木凳腿底部钉上铜制防滑垫,又用铁丝加固连接处,确保坐上去稳固不摇晃。
做完四张木凳,摆在折叠桌四周,再把陶碗、铜锅等厨具整齐放在桌上,工作区瞬间整洁又实用。
家具搞定后,林凡扛起加固过的铁锄,去开垦营地北侧的新耕地。
这片地土壤肥沃,阳光充足,他打算种新发现的野生高粱种子。铁锄落下轻松切入土壤,他弓着腰把土地翻得松软,仔细捡出里面的石块和树根,堆在田埂边当分界。
翻地时,在草丛里发现几株野生荞麦,穗子已经成熟,他小心翼翼地连根挖起,带回营地放在竹席上晾晒,准备收集种子。
中午的太阳越来越毒,林凡扛着铁锄返回营地。
今天午餐打算做麂子肉炒杂粮饭,再配个凉拌海螺,用新找到的生抽调味。
他先把杂粮米淘洗干净,放入陶锅煮熟,盛出来晾凉。
麂子肉切成薄片,用海盐、野生胡椒和少许生抽腌制十分钟,去腥提鲜。
在铜锅里倒入一点提炼的猪油,油热后放入麂子肉片翻炒至变色,加入切好的野葱和野菜段,最后倒入杂粮饭,大火快速翻炒,撒上点生抽提味,香喷喷的麂子肉炒杂粮饭就做好了。
凉拌海螺更简单,把海螺肉切成丝,用沸水焯一下,加入野蒜、酸浆果汁和一勺生抽,搅拌均匀,再用保鲜膜盖好,放进阴凉处镇一会儿,口感更清爽。
林凡坐在折叠桌旁,用一次性筷子夹起炒饭,裹着鲜香的麂子肉和清爽的海螺丝,一口下去满口生津,很快就把肚子填得饱饱的。
午休过后,林凡推着皮橇去海边修船。
上次出海时,船身的竹制框架有点松动,今天用捡到的铁丝和鱼鳔胶加固。他把皮舟拖到沙滩上,清理干净框架连接处的污垢,涂上鱼鳔胶,用铁丝牢牢捆紧,再敲上几颗铁钉,确保稳固。
修完船身,又给船桨加装了塑料防滑套(用捡到的塑料碎片加工的),握起来更顺手。
试航时皮舟平稳如初,林凡升起风帆,朝着珊瑚礁驶去。
戴上简易潜水镜,跳入清澈的海水中。珊瑚礁间藏着不少好东西,他屏住呼吸,在礁石缝里抓到一只肥硕的龙虾,还摸了两只海参、一串扇贝,顺便摘了些新鲜海带。
夕阳西下,林凡驾着皮舟返回营地。
晚餐打算做海鲜杂粮煲和烤麂子腿。
先把杂粮米煮到半熟,龙虾处理干净切块,海参切片,扇贝撬开取肉,海带泡发切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