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尚未完全驱散林间的薄雾,林凡已经利落地套上了那身由影刃豹皮鞣制而成的潜猎皮装。皮质紧贴却柔韧,活动间几乎不发出声响。腰间别着打磨锋利的铜刀,肩上挎着容量可观的竹编背篓,脚上是防水性能极佳的海豹皮靴。他踩着沾满露水的草叶,悄无声息地融入渐亮的晨曦中,开始了一天中最紧要的例行巡视。
北侧的深坑陷阱是他检查的第一站。尚未走近,便听到里面传来一阵阵略显惊慌的“咩咩”声。他心中一喜,加快脚步,拨开用作伪装的草丛向下望去——果然,一只半大的野山羊失足跌入,前腿被坑底削尖的木刺划伤,正焦躁不安地用蹄子刨着坑壁。山羊可是好东西,肉质紧实,若能驯养,未来还有望获得羊奶。他迅速放下背篓,将随身携带的长绳一端牢牢系在旁边的大树上,另一端扔下坑底,自己则敏捷地滑了下去。他小心翼翼地绕到山羊身后,用预先准备好的、浸过镇静草药的布条迅速捂住它的口鼻。待其挣扎减弱、逐渐安静后,他才仔细检查了它腿上的伤口,见不算严重,便从皮囊中取出自制的止血消炎草药膏涂抹上去,再用柔韧的藤条将它的四肢稳妥地捆好。最后,他借助绳索的力量,将这只意外的收获拖出陷阱,暂时安置在营地旁一个坚固的竹笼里,并撒了一把新鲜的野菜安抚它。
继续检查其他几处陷阱,在东侧的绊索陷阱里,他发现了一只被缠住、已然没了气息的野鸽。虽然不如山羊价值大,但作为早餐的蛋白质来源却是绰绰有余。他解下野鸽,放入背篓。
路过盐田时,他照例停下脚步。经过一夜的潮汐和蒸发,池壁上附着了些许小海螺,池水里也漂着些细碎的海草和贝壳。他拿出长柄竹耙,仔细地将杂物捞起,海草沥干水分后可以晒干,作为竹笼里那几只动物(包括新来的山羊和之前捕获的狍子、麂子)的补充饲料。接着,他用竹勺清理掉池底沉淀的少量泥沙,顺手将那些小海螺撬下,收入皮囊,这些小零嘴煮汤或爆炒都别具风味。最后,他用木铲将结晶析出的、带着海洋气息的粗海盐刮拢,收集了小半袋,倒入背篓。这海盐是他烹饪、腌制和保存食物的基石,不可或缺。
完成盐田的维护,他的目光转向了每日都能带来些许惊喜的海岸线。潮水退去,裸露的沙滩和礁石间常常藏着大海馈赠或人类文明的残余。今天他的运气不错:在一个礁石缝隙里,他翻出了一个虽然褪色但结构完好的塑料收纳箱,带有多功能分隔层,清洗消毒后,正好可以用来分门别类地存放种子、调料和小型工具;旁边还有一卷几乎未使用的加厚保鲜膜,这对于包裹剩余食材、防止受潮变质极为有用;一小瓶遗留的蚝油,能极大地提升菜肴的鲜味;甚至还有一把不起眼的塑料叉子,比起自制的竹筷,用它来享用某些食物显然更方便。
最让他心跳加速的发现,是一个被海浪冲到礁石下、用某种防水材料密封着的小布袋。他小心地打开,里面竟是几十粒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的玉米种子!指腹触摸着那圆润充满生命力的颗粒,林凡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一片金黄的玉米田。主食的多样性,终于看到了新的希望。
带着这些收获返回营地时,太阳才刚刚爬过树梢,将温暖的阳光洒满这片被他精心经营的小小天地。
他首先处理早上的猎物。将野鸽羽毛小心褪下,鸽皮晾在绳架上风干备用;鸽肉切成小块,用清水浸泡去除血水。那些小海螺则养在盛有清水的陶盆里,让它们吐净泥沙。接着,他给竹笼里的“住户们”——新来的山羊和原有的狍子、麂子——都添加了新鲜的野菜和清水。
忙完这些杂务,他开始专注地准备早餐——野鸽杂粮粥配烤野梨。他将那个轻便的金属灶台搬到室外空地架好,架上最大的陶锅,注入从竹滤塔取得的清澈淡水,点燃干柴烧沸。水沸后,放入早已淘洗泡发好的稗子米、小米和野燕麦,煮约十分钟,待粥底略见稠厚,便加入沥干水分的野鸽肉块,再撒上一把清晨顺手采摘的嫩荠菜碎,转为小火慢慢熬煮。
利用熬粥的时间,他从种植区摘了两个熟透的野梨,削皮去核,切成厚片,平整地铺在已被火烤热的扁平石板上。听着梨片与热石接触时发出的“滋滋”声,他用小刷子蘸上珍贵的蜂蜜,轻轻刷在梨片表面。不一会儿,梨片被烤出诱人的金黄色焦痕,甜香与果香交织,弥漫在清晨的空气里。
粥熬好了,撒上适量的海盐和切碎的野蒜叶,搅拌均匀。他就着烤得温热的石板,用新得的塑料叉子叉起一片蜜烤野梨,配上一口咸鲜滚烫的野鸽粥。鸽肉的鲜美、杂粮的醇厚、野梨的甜润在口中交融,瞬间驱散了清晨劳作带来的微凉与疲惫。
早餐后,林凡决定为住所增添两样提升舒适度的“家具”。首先是枕头。他一直用干草填充的布包将就,终究不够舒适。他选了一块鞣制得格外柔软的鹿皮,缝制成一个长方形的口袋,填入晒干后敲碎的野果壳和蓬松的干草混合物,仔细调整填充量,缝好口子。枕上去试了试,软硬适中,高度合适,颈部的支撑感远胜从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