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尽,林凡就被林间的鸟鸣吵醒。他从干草铺成的简易窝棚里爬出来,揉了揉酸涩的眼睛,一夜的休息让他恢复了些许体力,但饥寒的记忆仍清晰地烙印在感官里。
新岛的晨风格外凛冽,带着浓重的湿冷气息,与之前那座温暖湿润的海岛截然不同。
他裹了裹半干的皮装,走到清泉边再次补充水分,目光扫过四周——这片陌生的土地比他想象中更贫瘠:海岸线全是陡峭的礁石,几乎没有平缓的沙滩;身后的树林虽然茂密,却多是质地坚硬、难以加工的硬木,树下的土壤浅薄,混杂着大量碎石,根本不适合耕种;更关键的是,除了礁石缝里那处小小的清泉,看不到任何溪流或湖泊的痕迹,淡水成了最稀缺的资源。
“越是艰难,越要沉住气。”林凡摸了摸脖子上装着海盐的小皮囊,心里默念着。
他不再是那个初遇海难时惊慌失措的新手,丰富的生存经验让他迅速冷静下来,开始规划第一步行动:先解决水源储存,再利用海洋垃圾制作基础工具,最后加固住所——新岛的环境更恶劣,必须尽快建立稳固的生存基础。
他沿着礁石海岸往前走,目光仔细搜寻着。
正如他所想,这片海域的海洋垃圾比之前的海岛更多,显然是洋流汇集之处,但有用的物资却零散且残破。
走了约莫两个时辰,他收获了不少“宝贝”:三个破损的塑料桶,其中一个还能勉强盛水、一截生锈的铁管、几块厚实的塑料板、一卷磨损严重但仍结实的尼龙绳,还有一把断了柄的钢锯条——这可是关键的切割工具。
回到清泉边,林凡先处理水源问题。他把完好的塑料桶清洗干净,放在清泉旁的地势高处,又用碎石和泥土垒了一个简易的导流槽,让泉水缓缓流入桶中储存。另外两个破损的塑料桶,他用尼龙绳捆扎在树干上,底部垫上塑料板,做成了两个临时的雨水收集器——新岛看着多雨,必须抓住每一点可利用的水资源。
水源暂时有了保障,他开始制作工具。那截生锈的铁管,他用石头砸扁一端,磨出锋利的刃口,再用藤蔓缠绕在中间做手柄,做成了一把简易的挖掘工具;断了柄的钢锯条,他用碎石打磨掉锈迹,将另一端绑在坚硬的木棍上,做成了一把小型锯子,比纯石头工具高效得多;塑料板则被他用碎石划成小块,当成简易的切割垫和盛物盘。
工具做好后,林凡开始升级住所。之前的简易窝棚根本抵御不了新岛的寒风和可能的暴雨,他选了一处背风的土坡,用铁管工具挖掘半地穴式的地基——这种结构比地面窝棚更保暖,也更稳固。
挖掘过程异常艰难,土壤里全是碎石,每挖一下都要耗费巨大力气,钢锯条和铁管成了主力,硬生生挖出一个半米深、两米见方的土坑。
接着是搭建框架。他用锯子锯断周围的细树枝,捆扎成简单的三角形框架,覆盖在土坑上方,再铺上收集来的干草和树叶,最外层盖上塑料板和藤蔓——塑料板能有效防雨,这是他之前生存时没有的优势。窝棚的入口朝南开,既能采光又能避开北风,他还在入口处用树枝和藤蔓做了一道简易的门帘,进一步阻挡寒风。
住所升级完毕,已经到了中午,饥饿感再次袭来。新岛的礁石区海鲜极少,只有零星的小海螺和小螃蟹,根本不够果腹。林凡决定深入树林边缘寻找食物,凭借着之前的经验,他很快发现了一些踪迹:地面上有细小的兽类脚印,树枝上挂着鸟粪,还有几株熟悉的耐旱野菜。
他用尼龙绳和树枝做了几个简易的绊索陷阱,布置在兽类脚印密集的路径上,又采摘了一些野菜和野果——这次他格外谨慎,只采摘自己认识的种类,避免误食有毒植物。回到窝棚旁,他升起火堆,把野菜和捡来的小海螺放在火边烘烤,没有调料,就撒上一点随身携带的海盐,简单的烘烤让食物有了烟火气,也驱散了不少腥涩。
下午,林凡的重点是解决长期食物来源。新岛土壤贫瘠,耕种难度极大,但他没有放弃。他在树林边缘找了一块相对平坦、土壤稍厚的地方,用铁管工具挖了几个浅坑,把从野菜根部收集到的成熟种子撒进去,覆盖上薄土,又从清泉边舀来水浇透——这些野菜耐旱耐贫瘠,或许能生根发芽。
除此之外,他还利用尼龙绳和树枝,编织了一张简易的渔网,打算傍晚去礁石区的浅滩试试运气。渔网的编织手法是他之前摸索出来的,这次凭借熟练的技巧,只用了一个时辰就完成了。傍晚时分,潮水退去,他带着渔网来到浅滩,虽然海鲜稀少,但还是捕到了几条小鱼和几只稍大的螃蟹,收获不算丰厚,却足够他晚餐和第二天早餐。
回到窝棚,火堆已经快要熄灭,他添了些干柴,让火势重新旺起来。把小鱼和螃蟹用树枝串起来,放在火边烘烤,撒上少许海盐,鲜香的气味慢慢弥漫开来。晚餐比中午丰盛了不少,鱼肉鲜嫩,螃蟹膏肥,虽然没有之前营地的多样调料,却让他吃得格外满足——这是他在新岛靠自己双手获得的第一顿像样的晚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