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破晓,林凡就踩着晨露起身。新岛的黎明带着刺骨的湿寒,他裹紧干透的皮装,第一时间冲向昨晚布置的绊索陷阱——这是生存的根基,容不得半点马虎。
陷阱设在树林边缘的兽径上,藤蔓被触动,却只缠住了一只巴掌大的野鼠。
林凡没有失望,新岛资源匮乏,任何一点食物都不能浪费。
他麻利地处理掉野鼠,将肉用干净的塑料片包裹好,又检查了储水装置:昨晚下了一场短时阵雨,雨水收集器里积了小半桶水,加上清泉导流的塑料桶,淡水暂时够用,但必须进一步优化储存,新岛的干旱期可能比想象中更长。
吃完简单的早餐——烤野鼠肉配昨晚剩下的螃蟹,林凡扛起简易铁管工具,沿着礁石海岸继续搜寻海洋垃圾。
新岛的潮差极大,退潮后露出的礁石滩比涨潮时宽了一倍,散落的垃圾也更多,但大多是破碎的塑料碎片、锈蚀的金属零件,有用的物资依旧稀缺。
走了近三个时辰,他终于有了新发现:一块完整的加厚防水布、一截三米长的塑料管道、四个密封完好的玻璃罐,还有一个废弃的金属罐头盒——这可是绝佳的炊具,比之前的陶锅更轻便,还能直接架在火上烧。
最惊喜的是,从一个破损的渔具包里拆出了几根细金属丝,虽然锈迹斑斑,但韧性还在。
“有这些,就能解决不少问题。”林凡眼睛一亮,凭借丰富的经验,他立刻规划起用途:防水布和塑料管道用来升级集水系统,玻璃罐装淡水防污染,金属罐头盒当锅,金属丝做鱼钩和陷阱触发装置。
回到营地,他先升级淡水储存。
新岛的风向固定,多是东南风,他把防水布铺在住所上方的斜坡上,四周用碎石压实,边缘挖了一道浅沟,将塑料管道的一端埋进沟里,另一端连接到塑料桶和玻璃罐上。
这样一来,无论是降雨还是晨露,都会顺着防水布流入管道,汇集到容器中,集水效率比之前提升了三倍。
玻璃罐密封性好,他装满淡水后盖紧盖子,埋在住所旁的阴凉处,避免暴晒导致水质变质——这是他之前在老岛吃过的亏,现在绝不会重蹈覆辙。
接下来是工具制作。
他用钢锯条打磨金属丝,一端磨成锋利的倒钩,另一端弯成圆环,系上尼龙绳,做成了六个高效鱼钩;又用剩余的金属丝和树枝,做了两个触发式捕鱼陷阱:在礁石区的潮沟里,用石块垒出一个半封闭的空间,金属丝做成的触发机关连接着藤蔓编织的网,潮涨时鱼群进入觅食,触动机关就会被网困住,潮退时就能直接收获,无需守在旁边浪费时间——这是针对新岛潮差大的专属设计,换做当初的他,根本想不到这样的巧思。
工具做好后,林凡开始升级住所。新岛的风力比老岛强得多,半地穴窝棚虽然保暖,但防风性不足。
他用捡来的粗树枝在窝棚外侧搭了一道斜向的防风墙,外侧铺上海绵状的干苔藓,新岛树林里特有的,吸水性强还保暖,再盖上防水布,用藤蔓捆扎牢固。
窝棚内部,他用塑料板铺在干草上,做成简易的床板,避免身体直接接触潮湿的地面;又用破碎的塑料片和藤蔓编织了一个简易置物架,把玻璃罐、金属罐头盒、鱼钩等物品分类摆放,营地瞬间整洁有序,也减少了物资丢失或损坏的风险。
忙到中午,林凡带着新做的鱼钩和渔叉,来到礁石区的潮沟旁。他在几个水流较缓的地方下了鱼钩,又把两个捕鱼陷阱固定好,然后用渔叉在浅水区搜寻。
新岛的海鲜确实稀少,忙活了一个时辰,只叉到两条海鱼和几只小海螺,但想到捕鱼陷阱会在潮退后有收获,他也不着急。
返回营地的路上,他特意绕进树林深处,寻找可食用的植物。
新岛的土壤贫瘠,树木多是硬木,但地面上长着一种类似山药的块根植物,叶片厚实,根系发达——凭借经验,他判断这是耐旱的可食用块根。
他用铁管工具小心翼翼地挖掘,避免破坏根系,挖了三个拳头大的块根,外皮呈褐色,刮开后内部洁白,没有异味。
回到营地,他用金属罐头盒烧水,把块根洗净切块,放进沸水里煮。
水开后,一股清甜的香气飘出来,他尝了一口,口感粉糯,比老岛的薯蓣更有嚼劲,富含淀粉,是很好的碳水来源。
他立刻决定,明天要在营地旁用玻璃罐做简易盆栽,把块根的芽眼保留,培育新的植株——新岛土壤贫瘠,直接种植成活率低,盆栽可以控制土壤湿度和肥力,用腐熟的树叶和海边的贝壳灰做肥料,这是他在老岛积累的种植经验。
下午,他开始搭建简易防御。新岛虽然没看到大型掠食者,但清晨在陷阱旁发现了野狸的脚印,这种小动物擅长偷食,甚至可能破坏储存的物资。
他用捡来的废弃金属片、碎石和树枝,在营地周围围了一圈半米高的围栏,金属片的锋利边缘朝外,能有效阻挡小型动物靠近。围栏的门用藤蔓做活扣,进出后可以自动闭合,既方便又安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