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岚从桑禾部落带回的那个看似偶然、实则蕴含天地玄机的发现——关于铁线藤内部天然“生物灵纹”的报告与样本,在格物院那深陷于金属疲劳、玉石碎裂与数据困境的沉闷氛围中,投下了一颗并非引爆,而是悄然催生的种子。它没有立刻取代传统基于矿石冶炼与人工灵纹刻画的研究路径——那些领域依旧重要,是联盟工业的基石——但它却以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势头,催生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无限生机的“生物灵纹”研究分支,如同在精密的机械森林旁,开辟出了一片孕育着未知可能的生命沃野。
作为这一领域的发现者与天然推动者,云岚被任命为“青木”小组负责人后,做出了一个在格物院内部看来颇为“离经叛道”的决定。她没有将研究阵地设置在拥有最先进“微观镜”和灵能分析仪器的封闭实验室里,而是毅然率领着她初步组建的、由几名对生命能量敏感且富有耐心的灵技者组成的小队,携带着必要的观测和引导设备,重返桑禾部落,将研究场地直接设立在了那片给予她灵感的土地附近。
她们选定了部落外围一片阳光充沛、水源便利的向阳缓坡。这里,没有熔炉区那日夜不息的轰鸣与灼热,没有锤锻灵铁时发出的刺耳叮当,也没有精密仪器运行时那种冰冷的嗡鸣。取而代之的,是风吹过草叶的沙沙声,是泥土被翻动时散发的原始气息,是昆虫的低吟与鸟儿的啼鸣。云岚将这片充满生机的区域,命名为“生命织锦”试验田。名字本身,就昭示着她们的研究理念——并非强行制造,而是如同织工,引导生命之线,编织出蕴含特定功能与美感的图案。
研究初期的工作,琐碎、平淡,甚至在外人看来有些枯燥。她们不像传统的材料工程师,更像是极度专注且富有探索精神的农夫与园丁。首要任务,是广泛筛选与培育。她们不仅深入研究了铁线藤的各种亚种,还从联盟各处搜集、引种了数十种据说对灵气有特殊亲和力、或具备特殊物理特性的植物——有根系能深入岩层、分泌酸性物质软化岩石的“破石榕”;有叶片坚韧如皮革、能储存大量水分的“厚甲兰”;有茎秆中空、却异常轻韧、能在狂风中摇曳而不折的“风吟竹”……
每一株植物都被精心编号、记录,种植在划分好的区域内。云岚和她的队员们,每日里俯身于泥土之间,用灵识细细感知不同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其内部能量网络的细微变化,记录它们对环境灵气浓度、日照、水分等因素的本能反应。她们学习与这些沉默的生命体沟通,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能量层面的微妙交互。
基础数据初步积累后,云岚开始尝试进行更具主动性的引导。她根据铁线藤天然灵纹的结构特点,结合阿拉克知识库中关于能量场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一些基础理论,呕心沥血地设计出了一套复杂而精妙的“生长引导灵纹阵列”。这并非用于攻击或防御的战斗灵纹,也非用于能量转换的功能灵纹,它更像是一个温和而宏大的“能量摇篮”或者说“环境模拟场”。
她们在试验田的核心区域,耗费数日,小心翼翼地用特制的、能与大地灵气产生共鸣的玉石和导灵金属桩,按照特定的几何方位,布设下了这个阵列。当阵列被启动时,并没有炫目的光效或剧烈的能量波动,只有一种如同春日暖阳、又如母亲低语般温和而持续的能量场,无声无息地笼罩了阵列内的植物。云岚和队员们可以通过调整阵列核心的参数,精确地调控这片区域内灵气的频率(模拟不同属性的能量环境)、浓度(模拟贫瘠或富灵环境)甚至流向(模拟定向的压力或牵引力),观察这些植物在灵气的持续滋养和有目的的引导下,其内部的天然灵纹网络,会随之发生怎样的适应性演化与生长。
这个过程,远比熔炼一块金属或刻画一枚玉板要缓慢得多,也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与挫折。生命的复杂性,远超任何已知的无机材料。大多数被寄予厚望的植物,在偏离其自然生长环境的灵场中,表现出了强烈的不适——有的迅速枯萎,仿佛被无形的火焰灼干;有的生长停滞,变得萎靡不振;还有的生长方向失控,茎叶扭曲成怪异的形态,内部的天然灵纹也紊乱崩坏,失去了研究价值。失败的植株被小心地移除,记录下失败的原因,成为通往成功之路上的铺路石。
然而,就在这大量的失败与等待中,希望的火花也开始零星地闪现。尤其是那批作为重点观察对象的铁线藤,在经历了初期的淘汰后,剩余的部分个体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其中一株编号为“铁七”的铁线藤,被置于模拟高强度持续拉伸和间歇性能量冲击的复合灵场中。它没有像其他同类那样断裂或萎缩,反而以一种近乎倔强的姿态,调整着自己的生长模式。它的藤蔓变得更加粗壮,颜色愈发深邃近于玄黑,表皮呈现出一种类似金属的冷硬光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