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命织锦”试验田中的铁藤堡以其生机勃勃的姿态,昭示着生物灵纹学那充满无限潜力的未来时,在格物院那更深层、守卫更为森严的核心禁区内,另一个关乎联盟命运走向的、更为基础且迫切的难题——“星轨计划”的能源核心,即“灵核”的困境,却依旧如同永恒的冰封,凝固着所有参与者的心脏。阿拉克的知识宝库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超越时代的推进器蓝图,甚至给出了能量核心的理论模型,但那模型所需的能量密度、稳定性以及近乎“永恒”的续航能力,远非目前联盟任何已知的灵石熔炉、灵能聚合阵列乃至最激进的生命能量抽取方案所能企及。那似乎是一个属于更高层级文明的科技造物,与有莘氏联盟现有的技术能力之间,横亘着一条令人绝望的代际鸿沟。
然而,就在这似乎无解的能源困局中,一缕极其微弱、却带着本源气息的曙光,竟从联盟最为古老、最为珍贵、也最为神秘的根基之处——那被视为文明图腾与力量源泉的“共鸣之石”本身,悄然透射出来。这线希望的出现,并非源于有计划的攻关,而是一次极其偶然、却又蕴含着某种必然的发现。
那是在一次例行的、但对精度要求极高的、针对共鸣之石自身能量场长期稳定性的周期性监测中。主持监测的是玄明,他对能量本质的敏锐感知无人能及;格物院院长启则负责操作和维护那些为此项任务特制的、极其精密的灵能感应与记录装置。他们像往常一样,全神贯注地捕捉着共鸣之石那宏大而平稳的能量脉搏,记录着那如同宇宙呼吸般悠长而规律的波动。
就在监测持续了数个时辰,进入能量波动的某个看似平缓的“低谷”期时,玄明那紧闭的双眸猛然睁开,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锐芒。他示意启立刻调整感应装置的灵敏度至极限,聚焦于能量场最表层的微观结构。在那一瞬间,在能量潮汐回落至最低点的、几乎无法察觉的短暂刹那,玄明以其超凡的灵觉,“看”到共鸣之石那原本浑然一体、坚不可摧的能量结构,在最外层某些极其微小的区域,竟然出现了一种极其细微的、近乎“分层”或“剥离”的迹象!就像平静湖面在特定风向和温度下,表面会泛起几乎看不见的、独立于深层水流的细微涟漪。这种现象转瞬即逝,随着能量潮汐的再次上涨而迅速弥合,仿佛从未出现过。
但玄明和启都确信自己捕捉到了这不可思议的一幕。这个发现让他们在震惊之余,冒出了一个极其大胆、近乎亵渎、却又带着致命诱惑力的想法:既然共鸣之石的能量结构在特定条件下会自然出现这种微弱的“分层”迹象,那么,是否意味着它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物理和能量层面都不可分割的整体?能否利用这种自然规律,在绝对可控、确保母体安全的前提下,从这伟大的基石之上,“安全地”分离出极其微小的一部分——或许只有米粒甚至沙砾大小——作为研究“灵核”能量本质的、独一无二的活体样本?甚至……再进一步幻想,这一小片碎片,是否有可能,在未来,成为那翱翔星海的“观星之眼”真正的、跳动不息的能量核心?
这个想法甫一提出,连他们自己都不禁惊出一身冷汗,仿佛触碰了某种神圣的禁忌。共鸣之石,是联盟团结的象征,是灵能复苏的源头,是历经浩劫后文明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基石。任何试图“损伤”它的行为,无论是在物理层面还是能量层面,在传统观念中都无异于叛族大罪。万一操作过程中出现哪怕最微小的失误,导致共鸣之石的能量结构失衡、局部受损,甚至引发整个能量场的崩溃……那后果,将是整个有莘氏联盟都无法承受的灭顶之灾,他们二人将成为千古罪人。
然而,星轨计划的停滞,材料学的困境,以及那遥望星空的梦想,都在鞭策着他们。不冒险,或许就意味着永远被束缚在大地之上。在极度的矛盾与挣扎中,他们将这个发现和那个大胆的设想,以最高密级的形式,呈报给了苍澜酋长与联盟长老会。
意料之中的,最高决策层内部爆发了激烈的争论。保守派长老声色俱厉地斥责这是“玩火自焚”,是对祖先和联盟根基的背叛。而以苍澜酋长和少数眼光长远的代表,则看到了那渺茫希望背后可能蕴含的、突破文明瓶颈的巨大机遇。争论持续了数日,最终,在玄明和启提交了详尽的风险评估报告(尽管他们自己也无法完全保证成功)和无数次模拟推演数据后,苍澜酋长力排众议,以极大的政治魄力和对未来的责任感,签署了最高授权令,批准进行这次代号为“微光”的分离实验,但附加了极其严苛的条件:必须在绝对保密、绝对安全、万全准备下进行;一旦发现任何失控迹象,必须立刻终止;玄明和启作为直接责任人,承担全部后果。
授权下达,压力如山。接下来的日子,格物院最核心的实验室变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堡垒。所有参与准备工作的人员都经过了最严格的审查。启亲自监督,动用库存中最纯净的灵玉,由技艺最精湛的灵匠,打造了一套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金属成分的精密工具——包括镊子、探针和承托平台,其上刻画满了稳定、安抚、引导和隔绝能量波动的复合灵纹,力求将对共鸣之石的干扰降到最低。玄明则调整自身状态,将灵识磨砺至最巅峰,准备承担那最关键的、在能量层面进行引导和控制的职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