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的阳光透过窗户,将书桌一角照得明亮温暖。林砚没有立刻投入到《青云志》的紧张创作中,而是拿出了一叠空白的五线谱纸和一支削好的铅笔。他答应了苏清鸢要整理《成都》的谱子,这件事他放在了心上。
他没有选择直接照搬记忆中原版的《成都》谱子。一来,他需要维持自己“随便弹着玩”的人设,拿出过于专业的谱子容易引人怀疑;二来,也是更重要的一点,他想让这首歌更适合苏清鸢。
他回想着苏清鸢的声音特点。她的嗓音清亮、干净,带着一种独特的、略带沙哑的质感,高音区透亮而不尖锐,中低音区则温柔而有故事感。原版《成都》的调子对于男声来说很合适,但对于苏清鸢的清亮嗓音,如果完全按照原调来唱,可能会少了几分属于女性的柔美和细腻。
林砚拿起铅笔,在纸上轻轻写下歌曲名《成都》,然后在旁边标注了调号。他没有选择原调,而是将整体调式降低了半度。这个微小的调整,可以让苏清鸢的嗓音在演唱时更加松弛、自然,更能凸显她声音中那份温柔的质感,减少高音部分可能带来的紧绷感,让整首歌听起来更加娓娓道来,情感表达也更细腻。
他开始回忆旋律,将主歌、副歌的旋律线用简谱和五线谱相结合的方式记录下来。他写得很仔细,不仅标注了音符和节奏,还在一些关键的地方,用红笔做了特别的标记。
比如,在“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这一句的句尾,他标注了一个小小的换气符号“V”,并写了“轻缓吸气”的提示;在“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这句的“走”字上,他画了一个向上的箭头,旁边写着“轻微转音,情感推进”;在副歌部分需要强调情感的地方,他标注了“气息下沉,情绪饱满”……
这些标注,完全是根据他记忆中苏清鸢演唱《略懂》时的习惯和特点,以及他对这首歌情感走向的理解来添加的。他希望能通过这些细节提示,帮助苏清鸢更快地把握歌曲的精髓,唱出属于自己的味道。
一上午的时间,就在这种专注的“回忆”和“创作”中悄然流逝。当林砚落下最后一个音符,仔细检查了一遍谱子,确认没有明显的错误后,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看着手中这份虽然字迹不算特别工整,但内容详实、标注用心的“临时谱子”,心里有种奇特的满足感。这感觉,有点像他精心构思好一个小说章节大纲,只待填充血肉一样。
中午,苏清鸢简单做了两碗西红柿鸡蛋面。两人坐在餐桌旁,安静地吃着。
吃到一半,林砚放下筷子,从旁边拿过那叠他整理好的谱子,递到苏清鸢面前。谱子用回形针别着,最上面一页的空白处,他用钢笔写了一行清秀的小字:“按你的声音特点微调了一下,试试看合不合适。”
苏清鸢看到谱子,眼睛一亮,连忙也放下筷子,用纸巾擦了擦手,小心地接了过来。她的指尖触碰到微凉的纸张,不知为何,感觉那纸张似乎带着一点温度,让她指尖微微发烫。
她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便是工整的音符和清晰的歌词。但更吸引她注意的是那些用红笔细心标注的记号:换气点、转音提示、情感强弱标记……几乎覆盖了整首歌的每一个细节。这些标注,绝非一个“随便弹着玩”的人能随手写出的,这分明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专业分析的结果!
她的心猛地一跳,一股暖流瞬间涌遍全身。她抬起头,看向正在低头扒拉面条的林砚,眼神里充满了惊讶和一丝难以言喻的感动。她指着谱子上那个“降半调”的标记和那些红笔注释,声音里带着不可思议:
“你……你怎么知道……我适合降半调?还有这些标注……你怎么会想到标注这些?”
林砚正埋头吃面,听到她的问题,动作顿了一下。他抬起头,看到苏清鸢那双清澈的眼睛正一眨不眨地看着自己,里面充满了探究和好奇。他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自己做得有点“过”了,超出了“略懂”的范畴。
他赶紧咽下嘴里的面条,脸上迅速换上那副惯有的、带着点不好意思的笑容,含糊其辞地解释道:
“啊?这个啊……就是略懂一点基础的乐理知识嘛。听你唱过《略懂》,感觉你的声音清亮,唱低一点的调子可能会更显温柔,就……就试着降了半调。至于那些标注……”他挠了挠头,眼神有些飘忽,“就是凭感觉瞎写的,觉得哪里换口气可能更顺,哪里加点转音可能更好听,你就参考一下,不一定对哈。”
他又一次祭出了“略懂”和“凭感觉”这两大法宝,试图将这一切归结于直觉和运气。
苏清鸢静静地听着他的解释,目光再次落回手中的谱子上。看着那些细致入微的标注,她心里明白,这绝不是什么“凭感觉瞎写”能写出来的。这需要专业的乐理知识,更需要对她声音特点的敏锐观察和用心体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