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三百师上下也进入了紧张的冬季备战状态。
从师部到基层连队,每个单位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越冬准备。
战士们忙着加固营房、清点冬装、储备粮食,整个防区呈现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
在所有部队中,最为忙碌的当属三百师麾下的工兵部队。
在韩冰开始不计成本的发展之下,三百师的后勤保障力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
为了确保一线部队作战能力,韩冰不惜投入巨资扩充工兵编制,使得三百师如今已经拥有三个规模庞大的师属工兵团,这在同级别部队中实属罕见。
其中两个主力工兵团协同各团的直属工兵连队,日夜不停地奋战在各个交通要道上。
他们冒着凛冽的寒风,抢修道路桥梁,加固运输线路,确保这条维系着三百师生存的血脉在严寒中依然畅通无阻。
西山地势险峻、山路崎岖多变的地理环境,给后勤保障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陡峭的山路、复杂的弯道,再加上冬季的冰雪覆盖,使得物资运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正是这些默默奉献的工兵战士,用自己的辛勤汗水为三百师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后勤保障防线。
三百师这支看似规模庞大、战力强悍的军事力量,其作战能力的充分发挥同样在严峻考验着它自身的后勤保障体系。
在现代化战争中,后勤补给线就像是军队的生命线,而三百师这样一支重装部队的后勤需求更是超乎想象的复杂与繁重。
从弹药燃料的持续补给,到装备零件的及时更换;从士兵伙食的日常供应,到医疗救护的快速响应,每一个环节都在无声地决定着战场上的胜负天平。
数千辆各式各样的军用卡车轰鸣着引擎,满载着各类军用物资,疾驰在晋南地区蜿蜒曲折的道路上。
这些钢铁巨兽排成长龙,首尾相接,绵延数公里,形成了一道道壮观的钢铁洪流。
它们穿梭往来于各个军事驻地之间,昼夜不停地执行着补给运输任务。
车队的行进井然有序,前有侦察车开路,后有护卫车压阵,中间则是运输主力,道路上还有全副武装的宪兵背着步枪牵着军犬,看护。
每辆卡车都覆盖着严实的帆布,车厢里堆满了粮食、弹药、油料等战略物资。
卡车司机们全神贯注的盯着前方,小心翼翼的操纵着方向盘。
车轮卷起的尘土在空中形成长长的烟带,发动机的轰鸣声在旷野中回荡,彰显着这支钢铁运输大军的磅礴气势。
在运输线夜以继日源源不断的输血之下,三百师的所有部队的过冬物资在最短的时间内已经准备就绪。
甚至还有不少剩余的物资,在经过慎重的考虑之后,也被允许在严格看管的情况下在当地的市场进行售卖。
而八路军方面,在今年的冬天日子也过得相对顺心了不少。
随着晋东南地区已基本实现全面解放,八路军部队在物资补给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过去由于敌占区的封锁和限制,八路军经常面临物资采购渠道不畅、补给困难的局面,不得不通过各种隐蔽渠道获取军需物资。
如今随着解放区的扩大和巩固,八路军终于能够光明正大地前往长治、晋城等较大城市,以及周边各乡镇的集市和商铺,公开采购部队急需的各类军需物资和生活必需品。
而这其中,运城源源不断产出的盐,则是成为了八路军的重点采购目标。
这也使得以往伙食里缺盐的八路军,饭碗里的菜肴也终于开始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一时间,西山南部地区的经济,以一种奇特的方式逐渐重新换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而在这其中最为煎熬难耐的,莫过于鬼子了。
西山南部战略要地的失守,不仅使第一军原本广阔的占领区域遭受了严重的割裂和缩水,更直接导致了其经济收益的大幅度削减,军需补给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
加之西山地区的主要运输线路仍然处于半瘫痪状态,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使得鬼子物资输送效率极为低下。
以往,驻地的鬼子除了依靠上级送来的给养,就是派出征粮队下乡,掠夺百姓的粮食作为维持战争的需要。
但很快鬼子就发现,派遣征粮队的这招已经不再好使了。
如同滚雪球一般在山区迅速壮大的八路军游击队,已经完成了装备的更新换代。
他们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灵活机动的战术,每次都能以出其不意的伏击方式,将那些气势汹汹的鬼子征粮队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游击队甚至开始主动出击,不断袭扰鬼子在当地原本就十分脆弱的补给运输线!
在这种持续不断的打击下,各据点的鬼子部队很快就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困境。
他们的后勤补给被切断,士气日益低落,最终只能被迫放弃外围活动,龟缩在加固的碉堡和据点中,只能隔着壕沟和铁丝网,眼巴巴地望着外面连绵起伏的群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