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古籍区的穹顶垂着盏维多利亚时期的青铜吊灯,积灰的玻璃罩里,缠满干枯的常春藤早已失去水分,却依旧保持着攀爬的姿态,像一挂凝固的绿色瀑布。
十六排橡木书架如沉默的巨人列队而立,深褐色木纹里嵌着经年累月的尘埃,用指尖划过能摸到细微的颗粒感。
樟木香气混着旧书的霉味在空气中发酵,比模拟审讯室里那股刺鼻的消毒水味厚重十倍,带着时间沉淀后的沉静。
午后的阳光穿透彩色玻璃窗,将《最后的晚餐》的宗教图案投在暗红色羊毛地毯上,耶稣的剪影恰好落在第三排书架前,红蓝交错的光斑随着云层流动缓缓移动,细小的灰尘在光柱里翻滚、沉浮,被书架切割成细碎的星子,与审讯室里那盏冷白刺眼的白炽灯形成鲜明对比——那里的光线只会无情地暴露所有细节,而这里的光影却像在温柔地守护着秘密。
慕容宇的牛津鞋踩在厚厚的羊毛地毯上,悄无声息得像踩在刚落的积雪上,连鞋底纹路里嵌着的小石子都没能发出半点声响。
这与模拟审讯室里水磨石地面的冰冷坚硬截然不同,柔软的触感像层天鹅绒裹住脚踝,让他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却又因环境的极致寂静而变得更加敏感。
他指尖划过冰凉的书脊,从烫金的《民国奇案录》到牛皮封面的《八十年代刑侦技术》,指腹的薄茧蹭过凹凸不平的书名时微微发痒。
模拟审讯室的混乱还在太阳穴突突跳动,金属碰撞的脆响、赵磊的惨叫声、周明的怒骂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而这里只有书页翻动时发出的沙沙声,像时间流淌过沙漏的声音。
欧阳然那句相机出现在仓库案发现场像根淬了冰的鱼刺,卡在喉咙里整整一夜,逼得他天不亮就钻进这比审讯室更像迷宫的古籍区——至少在这里,不会有人突然推翻桌子。
鼻腔里萦绕的旧书气息让他想起父亲的书房,每次翻找陈年案卷时,父亲总会在指间夹支未点燃的烟,烟丝的醇厚气味混着墨香,说这样能让思路更清晰。
他下意识摸了摸西裤口袋,那里放着父亲留下的黄铜打火机,表面被岁月磨得发亮,能模糊地映出自己的影子。
图书馆的宁静像层厚厚的缓冲垫,将外界的喧嚣隔绝在外,让他得以冷静下来,梳理那些纷乱如麻的线索,这是在充斥着压迫感的审讯室里永远无法做到的——那里的空气都带着审讯官的呼吸节奏,让人喘不过气。
他停在第三排书架前,仰头望去,顶层的《刑侦档案汇编》书脊微微凸起,露出半张泛黄的便签纸,边缘被反复翻动卷成波浪形,像只翅膀受伤的蝴蝶停在书页间。
书架高处的空气更冷,带着股陈腐的木头味,混杂着某种不知名的花香——或许是几十年前夹在书里的干花留下的余韵。
他踮起脚尖时,熨烫平整的西裤裤线绷得笔直,露出脚踝处精致的骨形,皮鞋后跟与地毯摩擦产生轻微的滞涩感。
抽出那本蓝皮汇编时,纸张发出干燥的脆响,仿佛有细碎的纸屑簌簌落下,在光柱里划出转瞬即逝的弧线。
夹在第198页的便签纸正印着赵国安三个字,是他昨夜对着父亲案宗抄下的名字——当年仓库案的分管副局长,如今已是省厅二把手,照片上的他总是穿着熨帖的中山装,笑容满面地与下属握手。
笔尖划过纸面时太用力,最后一笔拖出长长的墨痕,在米黄色纸页上洇开细小的毛边,像条指向深渊的引线。他记得案宗里记载,这位副局长当年在结案报告上签的名字,最后一笔也带着与这墨痕相似的犹豫,像被什么东西突然拽了一下。
便签刚要触到指尖,突然被一股力道抽走。慕容宇猛地抬头,撞进双含笑的桃花眼。
欧阳然斜倚在对面书架旁,军绿色作训服的袖口随意地挽到手肘,露出的小臂上,那道从手肘延伸到腕骨的疤痕在光斑里若隐若现,愈合的皮肤呈现出淡淡的粉白色,在光影下像条蛰伏的小蛇。
他身姿挺拔如松,靠在书架上的姿态却带着几分漫不经心的慵懒,与在审讯室里像蓄势待发的猎豹般紧绷的状态判若两人。
慕容宇下意识打量着他,军绿色作训服勾勒出宽肩窄腰的流畅线条,腰部的抽绳系着简单的结,随着呼吸微微起伏。
领口松开两颗纽扣,露出锁骨清晰的轮廓,像雪地里划出的两道沟壑。阳光透过彩绘玻璃,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高挺的鼻梁形成一道利落的阴影,将左半边脸藏在暗处,嘴唇的弧度带着惯有的戏谑,仿佛随时会说出什么让人跳脚的话。
比起审讯室里那身象征着嫌疑人的橙色马甲,这身沾满阳光气息的作训服更衬得他英气逼人,连耳后那颗小小的痣都显得生动起来。
那张要命的便签正被欧阳然用两指捻着,转得像枚微型风车,纸角扫过他虎口的枪茧,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查副局长的资料,他的声音压得比书页翻动还轻,尾音却带着钩子,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颗石子,是想翻你父亲的旧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