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市图书馆总是座无虚席,陈曦抱着一摞关于“乡村教育公益推广”的书籍,在三楼社科区转了两圈,才终于在靠窗的角落找到一个空位。刚把书放在桌上,就看到对面坐着的人抬起头,两人目光相对时,都愣了一下。
“陈小姐?这么巧,你也来图书馆查资料?”林知珩推了推鼻梁上的细框眼镜,嘴角露出熟悉的浅梨涡,面前摊开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着乡村学校的调研数据,旁边还画着简单的流程图。
“林教授,真的太巧了!”陈曦笑着坐下,把手里的书一一摆好,“我想查些‘儿童画作推广’的成功案例,之前跟您聊的项目,团队想细化一下推广方案,比如怎么让城市家庭更愿意认购画作,怎么把认购资金透明化地用到孩子们身上。”
林知珩拿起她桌上的一本《公益项目运营指南》,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案例说:“这个‘山区儿童艺术展’的案例很适合你们。他们不仅在线上展示画作,还在城市商场办了线下展览,请孩子们录视频讲述画作背后的故事,让认购者感受到‘每一幅画都是一个小世界’,这样能大大提升参与意愿。”
他说着,从笔记本里抽出一张折叠的纸,展开后是一份手写的调研表格:“这是我上周去郊区乡村小学调研时做的记录,里面有孩子们喜欢的绘画主题、擅长的绘画形式,还有学校目前缺少的教具清单。你们做推广方案时,可以结合这些细节,比如让孩子们画‘我梦想中的教室’,再把认购资金用于购买他们提到的投影仪、画具,这样能让项目更有针对性。”
陈曦接过表格,指尖触到纸张上细腻的笔迹,心里满是感动。表格里不仅有详细的数据,还有林知珩用红笔标注的重点——“五年级孩子普遍喜欢画科幻主题,可设计‘未来校园’专项画作”“学校缺少安全剪刀和水彩笔,优先采购”,每一个标注都透着对孩子们的用心。
“太谢谢您了!这些数据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陈曦忍不住感叹,“之前团队还在纠结要不要做主题限定,现在看来,结合孩子们的兴趣做专项推广,效果肯定更好。”
“做公益推广,最重要的就是‘贴近需求’。”林知珩拿起笔,在她的笔记本上画了一个简单的逻辑图,“你们可以分三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故事收集’,派团队去学校跟孩子们聊天,记录每幅画背后的故事;第二阶段‘多渠道展示’,线上做专题网页,线下在商场、咖啡馆办小型展览;第三阶段‘持续反馈’,把资金使用情况、孩子们收到新教具的照片定期发给认购者,形成‘参与-反馈-再参与’的良性循环。”
他讲得细致又有条理,从推广节奏到细节把控,每一个建议都切实可行。陈曦一边认真记录,一边时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两人聊得格外投入,连窗外的阳光渐渐西斜都没注意到。
“对了,资金透明化方面,你们可以跟公益组织合作,让他们负责资金监管。”林知珩忽然想起什么,补充道,“我认识市公益基金会的负责人,下周可以帮你们对接,他们有成熟的资金公示系统,能让认购者随时查到每一笔钱的去向,这样能增加信任感。”
“那真是太麻烦您了!”陈曦感激地说,“原本以为这个项目会遇到很多困难,没想到有您的指导,思路一下子清晰了很多。”
“不用客气,能为孩子们做些事,我也很开心。”林知珩看了眼手表,笑着站起来,“时间不早了,我还要去给学生改论文,先告辞了。这是我的私人电话,方案有问题随时找我,不用拘谨。”他在她的笔记本上写下一串号码,字迹清秀又有力。
陈曦看着他离开的背影,又低头看了看笔记本上的逻辑图和电话号码,心里满是温暖。她拿起一本《儿童心理学》,刚翻了几页,就收到了江屿发来的消息:“陈曦,我在图书馆门口,给你带了刚买的奶茶,你忙完了吗?”
“马上就好!我在三楼社科区,你上来等我吧。”陈曦回复道,快速把书籍和笔记本整理好。
下楼时,江屿正拿着两杯奶茶站在门口,看到她手里厚厚的书,笑着说:“又在查公益项目的资料?看你最近都在忙这个,肯定很辛苦吧?”
“不辛苦,反而觉得很有意义。”陈曦接过奶茶,跟他分享今天偶遇林知珩的事,“林教授给了我很多有用的建议,还帮我们对接公益基金会,有他的帮助,项目肯定能顺利推进。”
江屿看着她眼里的光芒,由衷地为她开心:“那真是太好了!要是需要帮忙整理资料,或者去学校跟孩子们沟通,记得叫上我,周末我有空。”
回家的路上,陈曦给团队发了条消息,把今天整理的推广思路和调研数据分享给大家,很快就收到了热烈的回复——李萌说“逻辑图太清晰了,明天就按这个思路细化方案”,负责内容的小周说“故事收集环节我去,我特别会跟小朋友聊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