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公益联盟”首次项目评审会在顾氏集团会议室召开,陈曦抱着“乡村儿童画作认购”的细化方案走进会场时,一眼就看到了坐在主位的顾衍之,以及他身边几位熟悉的面孔——恒通集团的张总、市公益基金会的李会长,还有两位她只在财经杂志上见过的投资大佬。
“陈总来了,快坐。”顾衍之抬手示意她坐在身边的空位,语气自然,却带着几分考验的意味,“今天邀请的都是联盟的核心成员,你的方案不仅要讲清楚‘怎么做’,更要说明白‘能带来什么价值’,让大家看到‘商业公益’的可行性。”
陈曦点头应下,指尖轻轻摩挲着方案封面——昨晚她熬到深夜,不仅完善了执行细节,还特意加入了“商业价值测算表”,用数据证明项目能为企业带来的品牌曝光、用户粘性提升等实际收益,而非单纯的“公益支出”。
评审会开始,陈曦走上台,打开PPT的第一页,不是常规的“项目背景”,而是一张乡村孩子的画作——画面里,红色的太阳下,一座挂着“梦想教室”牌子的房子格外醒目。“这是向阳小学三年级学生小宇的画,他说‘梦想教室’里有很多画笔和绘本,能让他和同学们不用再跟隔壁班借课本。”她的声音温和却坚定,“我们的项目,就是想让这样的‘梦想’,通过画作被看见、被实现。”
没有冗长的理论铺垫,一张画、一个故事,瞬间抓住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力。接下来的讲解中,陈曦逻辑清晰地拆解项目:从“故事收集-多渠道展示-资金透明化使用”的执行流程,到“企业认养画作可获得公益标签曝光、定制用户互动活动”的商业权益,再到“每筹集10万元可帮助1所学校建立艺术角”的公益成果测算,每一个环节都兼顾了“公益温度”与“商业价值”。
“陈总,我有个疑问。”张总突然开口,语气带着几分审视,“如果企业认养的画作关注度低,无法达到预期曝光效果,你们如何保障企业的权益?这会不会变成‘花钱买公益名声’的形式主义?”
这个问题直指项目痛点,会场瞬间安静下来。陈曦却没有丝毫慌乱,她打开提前准备好的“备选方案”PPT页面:“张总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我们设计了‘三级曝光保障机制’:首先,认养画作会在联盟官网、合作媒体同步展示,保底获得10万+曝光;其次,若曝光量未达标,我们会为企业额外制作‘公益故事短片’,在短视频平台推广;最后,每季度会出具‘公益价值报告’,用数据量化品牌好感度提升情况,确保企业的投入能看到实际回报。”
她的回答不仅解决了疑问,还展现了对风险的预判和应对能力。张总点点头,眼里露出认可的神色:“考虑得很周全,看来你们不是在‘做公益’,而是在‘运营公益’。”
随后,李会长提出了资金监管的疑问:“如何确保筹集的资金100%用于孩子身上?会不会出现中间环节的损耗?”
“我们已经和市公益基金会达成合作,所有资金由基金会专户监管。”陈曦调出资金流向示意图,“每一笔支出都会通过基金会官网公示,包括采购画具的发票照片、学校签收单,甚至会拍摄孩子们收到画具的短视频,发送给认养企业和关注项目的网友,实现‘全流程透明化’。”
评审会进行到一半,一位投资大佬突然问:“这个项目的可复制性如何?如果推广到全国,你们的团队能否支撑?”
“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标准化执行手册’,从故事收集的话术到资金公示的模板,都有明确规范。”陈曦自信地说,“后续计划与师范大学合作,培训乡村教师成为‘兼职故事收集员’,既降低团队成本,又能保证故事的真实性;同时,正在开发线上平台,实现‘画作上传-认养-公示’的全流程线上化,为全国推广打下基础。”
她的回答条理清晰、数据支撑充分,甚至考虑到了项目的长远发展,让在场的大佬们频频点头。顾衍之坐在主位,嘴角忍不住上扬——他原本以为陈曦会在大佬的追问下紧张,没想到她不仅应对自如,还能展现出超越年龄的专业和远见。
评审会结束后,张总主动走到陈曦身边,递过名片:“陈总,你们的方案让我看到了‘商业公益’的新可能。恒通集团愿意认养100幅画作,还想成为项目的‘年度合作伙伴’,后续的品牌推广也交给你们团队负责。”
“我们基金会也会全力支持,不仅提供资金监管,还会帮你们对接更多乡村学校资源。”李会长也笑着说,“期待和你们一起,让更多孩子的梦想落地。”
离开顾氏集团时,顾衍之特意送陈曦到楼下,语气里满是赞赏:“今天的表现超出我的预期。面对大佬的追问,你没有回避问题,反而用专业的方案和数据回应,这才是真正的‘应对自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