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儿童成长生态计划”覆盖第300所乡村学校的那天,陈曦在工作室连续核对了6小时财务报表,指尖都泛着酸。窗外的夕阳刚把天空染成橘红色,前台就传来敲门声:“陈总,顾氏集团的特助来了,说有重要文件要亲手交给您。”
陈曦放下鼠标,心里满是疑惑——顾衍之的团队上周刚对接完健康小屋的设备尾款,按说不该有紧急文件。她走到大厅,就看到特助手里捧着一个烫金封面的文件袋,袋口印着顾氏集团的logo,边角处还压着精致的花纹。
“陈总,这是顾总让我转交的‘公益项目投资回报方案’。”特助将文件袋递过来,语气恭敬,“顾总特意交代,让您务必仔细看完,他想明天上午和您约个时间,详细聊一聊方案细节。”
“投资回报?”陈曦愣在原地,手指捏着文件袋的边缘,有些不敢相信。自从合作以来,顾氏集团对计划的支持全是纯公益捐赠——从100台教学平板到产业园场地,从硬件适配到资金补贴,从未提过“回报”二字。她回到办公室,小心翼翼地拆开文件袋,抽出里面的方案,第一页的标题就让她心头一震:《乡村儿童成长生态计划可持续运营基金设立方案》。
方案正文里的每一条都超出了她的预期:顾氏集团将从旗下公益基金会划拨2000万元,设立专项运营基金,资金将分为三部分使用——40%用于“数字陪伴”课程的长期迭代与技术维护,30%投入健康小屋设备更新与医护人员培训,20%支持艺术工坊的艺术家邀请与材料采购;最关键的是,方案中明确提到,基金每年将拿出30%的理财收益,成立“星途公益创业扶持计划”,不仅支持工作室开发新的乡村教育项目,还允许将成熟项目进行社会化推广,通过合法收益反哺公益,形成“公益造血”闭环。
“这哪里是投资回报,分明是给公益铺了条长期的路。”陈曦翻到方案最后一页,看到顾衍之的手写批注,字迹凌厉却透着温度:“公益从不是一次性的捐赠,而是需要长期滋养的生态。让星途拥有自我造血的能力,才能让更多孩子受益,这才是对‘投资’最好的回报。”
她握着方案,手指轻轻拂过“2000万元”的字样,眼眶突然有些发热。她想起第一次见顾衍之的场景——当时她抱着简陋的福利院推广方案,在顾氏集团楼下等了整整两小时,紧张得连呼吸都不敢太重。见面时,顾衍之只花了十分钟翻看方案,就抬头说:“你的初心比方案本身更有价值,顾氏愿意投你,不是投项目,是投你想为孩子做事的这份坚持。”
后来的合作里,他的每一次支持都精准地踩在公益的痛点上:捐赠平板时,特意要求“必须适配所有课程模块,不能让设备成摆设”;产业园规划时,主动提出“留出空间做健康小屋和艺术工坊,公益不能只有硬件”;甚至在化解误会时,他也是最先让步的那个,只说“只要对孩子好,资源怎么分配都可以”。
陈曦立刻拨通顾衍之的电话,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顾总,这份基金方案……太超出我的预期了。您之前明明说过不追求回报,怎么会突然设立这么大的专项基金?”
“之前不提,是因为计划还没形成闭环,谈回报太早。”顾衍之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依旧沉稳有力,却多了几分温和,“现在跨区域联盟已经成立,300所学校的运营数据也很好——孩子的课程参与率89%,家长满意度92%,这些数据证明你的模式是可行的。单纯的捐赠只能解燃眉之急,可你要覆盖500所学校,要做长期运营,总不能一直靠别人捐。让你们有能力自己赚钱做公益,才是真正能走得远的方式。”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已经让团队对接了5家母婴企业和3家教育科技公司,他们愿意以‘公益合作伙伴’的身份,为计划提供物资支持——母婴企业会捐赠儿童营养品和绘本,科技公司则会购买你们开发的‘儿童成长评估系统’版权,这笔版权费大概有300万元,会直接划入专项基金,作为第一笔启动资金。”
挂了电话,陈曦看着方案里的条款,心里满是感动。她忽然明白,顾衍之所谓的“投资回报”,从来不是为了顾氏集团的利益,而是为了让她的公益梦想能落地生根,能长久地帮助更多孩子。
第二天上午,陈曦准时来到顾氏集团总部。顾衍之的办公室和他的人一样,简约却不失格调——书架上摆着几排管理学书籍,墙上挂着两幅画,一幅是抽象派的风景,另一幅则是小远画的“彩色太阳”,画框还特意做了防潮处理。
“坐。”顾衍之指着办公桌前的沙发,亲手给她倒了杯咖啡,“方案看了,有需要调整的地方吗?比如扶持计划的申请门槛,或者基金收益的分配比例,你要是觉得不合适,我们可以再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