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儿童成长生态计划”覆盖第500所乡村学校的签约仪式,定在向阳小学的操场上举行。那是个秋高气爽的清晨,陈曦提前一小时抵达时,校门口已经围满了穿着蓝色校服的孩子,他们手里捧着自己画的“梦想画作”,有的画着会飞的书包,有的画着能治病的机器人,还有的画着和城市孩子一样的足球场——这些稚嫩的笔触里,藏着他们对未来的期待。
操场中央已经搭好了简易的主席台,背景板上印着“500所学校覆盖达成——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旁边挂着的横幅上,“数字陪伴”“健康小屋”“艺术工坊”三个核心模块的logo格外醒目。工人们正在调试音响,孩子们围着音响设备好奇地探头,时不时发出清脆的笑声,整个校园都弥漫着热闹又温暖的氛围。
陈曦走到教学楼前,看到小远正踮着脚往墙上贴画纸——那是他最新画的“彩色太阳”,比上次在清溪古镇画的更鲜艳,太阳周围还多了几个手拉手的小人。“小远,你画得真好!”陈曦笑着走过去,帮他把画纸贴得更平整。
“陈曦姐姐!”小远抬起头,眼里满是兴奋,“沈医生说今天会教我们做视力检查,陆哥哥还会教我们唱歌,对不对?”
“对呀,今天大家都会来陪你们。”陈曦揉了揉他的头发,心里满是感慨——从第一次见小远时,他连分享画作都不敢开口,到现在能主动和人交流,甚至愿意把自己的画贴在显眼的地方,“数字陪伴”课程和健康小屋的心理疏导,真的在他身上留下了温暖的改变。
上午九点,签约仪式正式开始。顾衍之、沈砚川、陆星辞、林知珩、江屿都如约到场,还有来自全国12个省份的公益组织代表、20家合作企业负责人,以及向阳小学的全体师生和家长。陈曦穿着一身浅灰色西装,站在主席台上,看着台下熟悉的面孔,手里的话筒微微有些发烫。
“今天,对‘乡村儿童成长生态计划’来说,是个特别重要的日子——我们终于完成了500所乡村学校的覆盖目标。”陈曦的声音带着一丝抑制不住的激动,“还记得两年前,我们的‘数字陪伴’课程第一次在向阳小学落地时,只有32个孩子参与,当时我还在担心‘这个课程真的能帮到他们吗’。现在回头看,不仅课程帮到了孩子,我们还搭建了健康小屋,成立了艺术工坊,组建了跨区域资源联盟——这一路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大家的支持。”
她的目光扫过台下的伙伴们,声音愈发坚定:“感谢顾总,从最初的100台教学平板,到2000万元的可持续运营基金,您始终用最实际的方式,为公益铺路;感谢沈医生,您带领团队为3万名孩子做免费体检,把健康守护送到了乡村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感谢陆星辞,您用音乐为公益发声,让更多人看到乡村孩子的艺术梦想;感谢林教授,您用学术知识为计划搭建理论框架,让我们的公益之路走得更稳;感谢江学长,您的志愿者团队像纽带一样,连接起城市与乡村的温暖;更要感谢每一位乡村教师和孩子,是你们的坚持与信任,让这个计划有了意义。”
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顾衍之作为合作企业代表上台发言时,特意提到:“星途工作室让我看到了公益的另一种可能——它不是一次性的捐赠,而是需要长期投入、持续造血的生态。未来,顾氏集团将继续加大对生态计划的支持,计划在明年再捐赠300台教学平板,同时在产业园里增设‘乡村教师培训中心’,为更多教师提供学习机会。”
沈砚川则拿着一份数据报告,分享健康小屋的运营成果:“目前,500所学校的健康小屋已全部投入使用,累计为3万名乡村儿童提供免费体检,为8000名孩子做了心理疏导。数据显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指数提升了35%,近视率增长速度下降了18%。未来,我们还将联合全国10家三甲医院,开展‘远程医疗会诊’服务,让乡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
陆星辞的发言则带着他一贯的热情,他甚至现场清唱了《星光下的画笔》的片段:“我已经为生态计划创作了3首公益歌曲,后续会组织艺术家朋友,为每所学校的艺术工坊设计专属墙面——比如为山区学校画‘会飞的火车’,为海边学校画‘彩色的渔船’,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里创作。另外,我还会把歌曲的部分收益,捐赠给艺术工坊的材料采购,让孩子们有更多画笔和画纸。”
林知珩也补充道:“我们已经将‘数字陪伴’课程的实践经验整理成学术报告,成功申报了‘国家级乡村教育创新课题’。接下来,我们会联合全国20所师范院校,编写《乡村儿童数字陪伴教育实践指南》,把这个模式推广到更多地区,让更多孩子受益。”
签约仪式的最后,向阳小学的孩子们为嘉宾们献上了精心准备的礼物——小远把“彩色太阳”送给了陈曦,阿雅将“会飞的房子”送给了顾衍之,还有孩子把画着“白大褂医生”的作品递给沈砚川,把“拿着麦克风的歌手”画作送给陆星辞。孩子们还排着队,集体演唱了《星光下的画笔》,稚嫩的歌声伴着秋风在操场上回荡,不少嘉宾的眼眶都湿润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