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儿童春季健康巡诊”启动仪式落幕时,暮色已漫过工作室的窗户。陈曦对着电脑屏幕上的巡诊路线图反复调整——云南山区的路段需要避开雨季塌方区,贵州的几所学校要协调当地卫生院配合筛查,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巡诊的效率与安全。就在她标注完最后一个风险点时,微信突然弹出一条消息,是沈砚川发来的:“明天上午9点,健康小屋见,有重要的事想和你商量。”
看着“重要的事”四个字,陈曦的指尖顿了顿。想起之前系统“忠犬预告”里,他为了公益毅然暂停市中心医院的专家门诊,甚至计划全职加入健康团队,她心里既有些期待,又藏着一丝忐忑——沈砚川总是把公益和她的需求放在首位,这次会不会又要做出什么牺牲自己的决定?
第二天清晨,陈曦提前十分钟抵达健康小屋。推开门,就看到沈砚川穿着白大褂,正弯腰整理巡诊用的医疗箱。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侧脸的线条在晨光里显得格外柔和。听到动静,他抬起头,嘴角露出熟悉的温和笑容:“来得这么早?我还以为要等你一会儿。”
他放下手里的听诊器,转身走向茶水间,很快端来一杯温热的红枣枸杞茶:“知道你最近熬夜改路线图,总靠咖啡提神,这个能补气血,喝着也暖。”茶杯递过来时,指尖不经意间触碰到她的手,带着一丝微凉的温度——想来他是一早就在整理物资,连手都没来得及捂热。
陈曦接过茶杯,刚想开口问“重要的事”,沈砚川已经从办公桌的抽屉里拿出一个蓝色文件夹,封面贴着“未来规划”的标签,边角被细心地磨成了圆角。“这是我做的‘未来五年公益健康规划’,里面不仅有乡村孩子的健康保障方案,还有……我和你的未来规划。”他把文件夹轻轻放在她面前,语气里带着一丝少见的郑重,“想和你一起商量,看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
“我们的未来规划?”陈曦愣住了,手指轻轻抚过文件夹的封面,缓缓翻开。前几页是“乡村儿童健康保障体系”的细则,从新生儿的先天性疾病筛查,到学龄儿童的视力保护课程,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干预,甚至连乡村教师的年度体检都详细纳入计划,每一条都标注着具体的实施时间与负责人。
当翻到最后几页时,一份“个人与公益协同规划”让她的眼眶瞬间泛红。纸上的字迹依旧工整,却能看出书写时的认真:“202X-2025年,完成全国200所乡村学校健康小屋建设,培养500名乡村健康指导员(与陈曦协同推进,每季度共同复盘进度);2025-2027年,建立‘乡村儿童健康数据库’,实现慢性病筛查与干预全覆盖(需陈曦协助对接数据平台资源,共同制定筛查标准);每年预留15天共同假期,探访国内外优秀公益项目(优先选择陈曦感兴趣的北欧儿童健康项目);2026年,若条件成熟,计划共同成立‘乡村健康公益基金会’(资金来源为公益捐赠+医疗技术服务收入,决策机制为两人共同投票)……”
每一条规划里,“与陈曦”“共同”“协助”的字眼反复出现,甚至连“未来居住城市选择”都细致地考虑到:“优先选择医疗资源丰富、乡村公益需求大的新一线城市,方便兼顾项目推进与个人生活,具体城市需与陈曦共同商议后确定。”
“我不是想给你压力。”沈砚川看着她泛红的眼眶,连忙解释,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指尖甚至轻轻攥紧了衣角,“只是觉得,公益不是一时的热情,需要长期坚持。之前调整职业规划,是为了有更多时间投入;现在做这份规划,是希望这份坚持里,能有你的参与。我不想让你一个人扛着项目的压力,也想和你一起,把生活过成我们都喜欢的样子。”
他指着“健康数据库”那一页,指尖在纸上轻轻滑动:“你看,这个数据库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资源对接,你擅长项目统筹,能协调学校、企业等多方资源;我熟悉医疗专业,能制定筛查标准和干预方案,我们一起做,效率会更高。还有基金会的想法,我知道你一直希望公益项目能‘自我造血’,而不是总依赖外部捐赠,我们可以一起找医疗专家合作,开展技术培训服务,用收入支撑项目运营,这样健康服务才能长期落地。”
陈曦看着纸上密密麻麻的标注,想起沈砚川为公益做的那些牺牲:为了健康小屋的运营,他把专家门诊从每周五次减到两次;为了给山区孩子做体检,他放弃了去哈佛医学院交流的机会;甚至连自己的生日,都在偏远乡村的巡诊中度过。原来那些看似“牺牲”的选择,都不是漫无目的的付出,而是他在悄悄为“有她的未来”铺路——他不是想单方面为她付出,而是希望两人能成为并肩作战的伙伴,既守护乡村孩子的健康,也守护彼此的生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