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手作公益商店”开业当天的晨光刚漫过文创园区的青砖路,陈曦就带着店员小夏、阿哲做最后的陈列调整。苗族绣娘李阿婆的百鸟裙被挂在正对门口的弧形展示架上,裙角的银饰随着微风轻轻晃动;浙江竹编艺人王师傅的茶具套装摆放在原木层架上,旁边立着一块亚克力牌,印着王师傅坐在竹林里剖竹的照片,还附了个二维码——扫码就能看他演示“破竹成丝”的全过程;江西陶艺家陈姐的儿童餐具则放在低矮的圆角展示台,台面上铺着她亲手织的粗布,餐具旁摆着小纸条,写着“可触摸,感受陶土的温度”。
刚把体验区的绳编彩绳按颜色分类摆好,店门口就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曦曦姐姐!我们来啦!”领头的小远举着一张手绘的店铺招牌,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公益手作,超好看!”,身后跟着四个赛车体验营的孩子,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个自制的小彩旗。顾言跟在后面,手里抱着一个半人高的纸箱,额角还带着薄汗:“路上堵车,来晚了点。这是特意让基地技师赶制的‘手作主题赛车模型’,车身印了店铺logo,车轮刻了‘公益手作’四个字,放门口当装饰正好。”
他把模型放在门口的展示台,刚摆好就引来了第一批围观的路人。“这赛车好特别!上面的图案是绣的吗?”一位带孩子的妈妈好奇地问。小远立刻凑上去,仰着小脸介绍:“这是顾言叔叔的赛车模型,上面的图案是苗族阿婆绣的百鸟裙!我们店里还有真的百鸟裙,可好看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把路人都逗笑了,不少人跟着走进店里,原本安静的店铺瞬间热闹起来。
上午9点整,店外突然传来吉他声。陆星辞带着乐队成员在临时搭建的小舞台上调试设备,他穿了件简单的白色T恤,外面套着件米色针织衫,手里拿着一把木吉他。“各位街坊邻居,今天是‘乡村手作公益商店’开业的日子,我们带来一首原创歌曲《手作的温度》,希望大家喜欢。”他的声音透过音响传开,温柔又有力量,“一针一线缝着家乡的云,一竹一木编着远方的梦……”歌词里藏着手作者的故事,不少路人停下脚步,拿出手机拍摄,还有人跟着旋律轻轻哼唱。
陆星辞边唱边示意摄影师把镜头扫过店铺橱窗,直播间的评论瞬间刷满屏幕:“这店铺也太有感觉了吧!求地址!”“手作看起来好有质感,线上能买吗?”“星辞唱的歌好好听,想为公益冲一波!”他趁着间奏,笑着说:“店铺在文创园区A区12号,线上商城今天同步上线,链接在直播间简介里,所有收益都会用于支持乡村手作合作社,谢谢大家支持。”
此时店里的收银台已经排起了小队伍。江屿穿着件浅灰色衬衫,正帮着打包产品,他提前准备的“手作故事卡”成了顾客的“必收项”——每张卡片都印着手作者的照片和简介,背面还有二维码,扫码能看采访视频。“这个竹编篮子多少钱?”一位年轻女孩拿起一个圆形收纳篮,篮子的纹路细密又均匀。“这个是王师傅的作品,68元。”江屿递过一张故事卡,“您可以扫下码,看看王师傅编篮子的过程,他做竹编已经四十年了,这手艺在他们村里快失传了。”女孩扫码看完视频,眼眶有点红:“原来编个篮子这么不容易,我再买两个,送朋友当礼物。”
江屿还在收银台旁放了个电子屏,上面显示着“公益进度条”:“当前营业额:2000元,可用于为乡村手作合作社购买10套编织工具”。“我再拿个这个钥匙扣!”一位刚付完钱的阿姨看到进度条,又拿起一个竹编钥匙扣,“凑凑数,争取早点买上工具,让师傅们多做点好东西。”不少顾客看到进度条,都特意多选购了小物件,进度条一点点往前挪,很快就突破了5000元。
上午10点,沈砚川带着健康小屋的护士小张、小李赶来,两人手里提着四个保温箱。“知道今天人多,我们做了些低糖茶歇,绿豆糕和菊花茶,大家累了可以歇会儿。”沈砚川把保温箱放在休息区的长桌上,打开盖子,淡淡的茶香飘了出来。他还从包里拿出一叠彩色手册,上面印着“健康手作指南”:“这是我们整理的,教大家怎么用手作产品改善生活,比如用竹编篮收纳常用药品,分类放不容易乱;用陶艺碗分装坚果,控制每次吃的量,更健康。”
他拿起一块草药皂,给围过来的顾客演示:“这是我们和贵州的草药合作社、陶艺家陈姐一起做的,里面加了艾草和薄荷,天然无刺激,洗手洗澡都能用,特别适合小朋友。现在消费满100元就送一块,数量有限。”一位妈妈听完,立刻拿起两个儿童碗:“我家孩子总爱用塑料碗,这个陶碗看着就安全,再加上肥皂,刚好满100元,太划算了!”
临近中午,周明远教授带着三个学生赶来,手里抱着一摞线装书。“这些是我收藏的关于传统手作的古籍,有讲刺绣的《绣谱》,有说竹编的《考工记》节选,放在店里的‘文化角’,顾客可以免费翻阅。”教授把书整齐地摆在靠窗的书架上,学生们则在体验区摆开桌子,拿出彩绳、剪刀、红纸,准备教大家做简单的手作。“我们先教大家编平安结吧,步骤简单,编好能当钥匙扣。”一位学生拿起彩绳示范,很快围了一圈孩子,不少家长也跟着坐下,手里拿着彩绳,跟着一步步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