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手作公益商店”开业三天后,陈曦正在整理首批顾客反馈问卷,手机突然收到十几条媒体预约采访的消息——既有《公益时报》《教育周报》等垂直领域媒体,也有本地都市报和知名生活类自媒体,甚至还有一家全国性电视台想做专题报道。就在她对着采访清单发愁时,系统面板弹出一条新提示,蓝色麦克风图标在屏幕上闪烁:
“【新任务:媒体采访应对】检测到‘乡村手作公益商店’引发社会关注,需在7天内完成5场核心媒体采访,重点传递‘手作公益模式’‘乡村手作者故事’‘公益可持续理念’三大核心信息,任务奖励:解锁‘全国媒体公益宣传联盟’资源,获得500万曝光量扶持,同步提升项目公信力。”
看着“三大核心信息”“5场采访”的要求,陈曦心里泛起压力——她以往多专注于项目执行,很少面对镜头,尤其担心在采访中遗漏关键信息,或因紧张影响表达。正当她对着采访提纲梳理思路时,工作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江屿拿着一叠文件走进来。
“听说你收到了很多采访预约?”江屿把文件放在桌上,是他熬夜整理的“采访准备手册”,“我把每家媒体的定位、过往报道风格都整理好了,比如《公益时报》更关注模式可持续性,都市报更侧重故事性,你可以根据不同媒体调整内容重点。另外,我还把店铺开业以来的关键数据做成了图表,采访时展示更直观。”
他翻开手册,里面用不同颜色标注了重点:红色是必答核心信息,蓝色是可延伸的手作者故事,黑色是需规避的敏感话题(如个人隐私、未落地的合作计划)。“比如被问到‘公益商店如何盈利’,你可以结合这张收支表,说明‘产品定价=手作者成本+15%运营费+10%公益基金’,既保证手作者收入,又能维持店铺运营,还能积累公益资金。”江屿边说边演示,“遇到不确定的问题,不用勉强回答,可以说‘这个问题需要和手作合作社进一步沟通,后续会通过官方渠道公布’,避免给出不准确信息。”
当天下午,顾言和陆星辞突然到访,手里还提着直播设备。“听说你要应对采访,我们来帮你做模拟训练!”顾言把设备架好,“我以前参加赛车赛事采访,总结了个‘故事+数据’的技巧,比如讲手作故事时,穿插‘王师傅的竹编茶具订单量已超300套,能支撑他教3个徒弟’这样的数据,既生动又有说服力。”
陆星辞则坐在镜头前,示范如何自然表达:“面对镜头不用紧张,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样,眼神看着镜头下方10厘米处,会显得更自然。如果忘词了,不用慌,可以拿起手边的手作产品,说‘你看这个绣品,李阿婆每天要绣8个小时’,用产品过渡,既能缓解尴尬,又能引出新话题。”
两人还现场模拟了一场采访:顾言扮演记者提问“店铺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陆星辞则示范如何结合故事回应:“开业前,我们担心手作产品不被接受,直到看到一位阿姨买了苗族绣娘的百鸟裙,说‘要送给在外地读大学的女儿,让她记得家乡的手艺’,那一刻我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现在我们每月能帮20位手作者增收,未来还想覆盖更多地区。”
模拟结束后,陆星辞还帮陈曦调整了语速和语气:“你平时说话有点快,采访时可以适当放慢,重点内容加重语气,比如提到‘公益基金用途’时,稍微停顿,让观众有记忆点。另外,多微笑,能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第二天一早,沈砚川带着一份“健康手作案例集”赶来:“我收集了顾客用手作产品改善生活的案例,比如有位糖尿病患者用竹编篮分装药品,方便控制用量;有位妈妈用陶艺碗给孩子定量盛饭,帮助养成良好饮食习惯。这些真实案例能让采访更有温度,也能体现‘手作+健康’的公益延伸价值。”
他还特意准备了一份“应急方案”:“如果采访中被问到专业健康问题,比如‘草药皂的成分安全性’,你可以说‘我们的草药皂经过专业机构检测,沈医生团队会在后续专题中详细讲解’,既避免答错,又能为健康小屋引流,实现公益联动。”
采访前一天,周明远教授和顾衍之同时到访。周教授带来了一本“传统手作文化手册”:“采访时可以适当融入文化元素,比如提到竹编时,说‘这种工艺在宋代就有记载,现在通过公益商店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提升内容深度。另外,我整理了几句简洁的文化理念,比如‘手作是传承,公益是温度’,适合作为采访结尾,容易传播。”
顾衍之则带来了媒体对接资源:“我已经和几家核心媒体的主编沟通过,他们会重点关注‘公益模式可复制性’,你可以结合顾氏集团的合作案例,说明‘通过供应链整合、标准化定价,这种模式可在全国推广’。另外,集团公关部会帮你审核采访稿,避免舆论风险,采访当天也会安排专人到场协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