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手作公益商店”的媒体报道还在发酵,某生活类自媒体发布的《藏在文创园里的公益手作店,每一件都有故事》阅读量刚突破10万,一场突如其来的质疑却在社交平台悄然蔓延。
陈曦清晨到店时,店员小夏拿着手机匆匆跑来,脸色发白:“陈姐,你看网上……有人说我们的手作是代工的,还说‘乡村手作者’是噱头!”她凑过去一看,某匿名账号发布的长文里,附了几张模糊的工厂流水线照片,配文煽动性极强:“所谓‘苗族绣娘手作’,实为广东某工厂批量生产,顶流陆星辞力挺的公益项目,竟是收割情怀的骗局?”
短短两小时,#乡村手作公益商店 造假# 的话题就被营销号炒上热搜,阅读量突破500万。评论区里,质疑声此起彼伏:“难怪价格不便宜,原来是工厂货换包装”“公益项目也开始割韭菜了?”甚至有之前支持店铺的顾客留言:“本来买了两个竹编篮,现在有点膈应,到底是不是真手作?”
陈曦的指尖瞬间冰凉,她立刻联系江屿,让他核对照片中的工厂信息。半小时后,江屿回电:“照片里的工厂是做工业礼品的,和我们合作的手作合作社完全无关,明显是恶意拼凑的假证据!”可负面舆论扩散极快,店铺的线上咨询量激增,不少顾客要求退款,连合作的手作合作社也发来消息,询问“会不会影响订单”。
正当陈曦准备起草声明,梳理合作社资质、手作过程视频等证据时,手机突然弹出陆星辞的微信:“别慌,交给我。你把合作社的生产视频、手作者身份证照片、产品细节对比图整理好,我来处理。”
她还没来得及回复,就看到陆星辞的工作室账号发布了一条置顶微博,没有多余的铺垫,直接甩出15分钟的实拍视频:“关于‘乡村手作公益商店造假’的传言,纯属不实信息。以下是我上周走访贵州、浙江、江西三地手作合作社的真实画面,欢迎监督。”
视频开头,是陆星辞背着双肩包走进贵州苗族村寨的画面。镜头里,李阿婆坐在自家堂屋的绣架前,指尖戴着银饰,针线在深蓝色布料上穿梭,绣出独特的“万字纹”。“阿婆,您一天能绣多少?”陆星辞蹲在旁边,轻声询问。“慢哦,这个花纹要细,一天只能绣两三个荷包。”李阿婆举起绣到一半的作品,针脚细密均匀,与店铺在售的荷包细节完全一致。
随后画面切换到浙江竹编合作社,王师傅带着徒弟在竹林里选竹,用柴刀剖开竹节,动作娴熟地将竹子劈成细如发丝的竹丝。“竹编要经过选竹、破丝、煮篾、编织等12道工序,工厂机器做不出这种有韧性的竹丝。”王师傅拿起刚编好的茶杯垫,对着镜头展示底部的专属印章:“每个我做的竹编,都会盖这个章,别人仿不了。”
最动人的是江西陶艺合作社的片段,留守儿童小宇坐在陶轮旁,陈姐握着他的手,教他拉坯。“这个碗底要刻上小宇的名字,以后顾客买到,就知道是他做的。”陆星辞的画外音响起:“上周我在这里待了两天,看着孩子们从不会握陶泥,到做出能使用的小碗,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的小瑕疵,却比工厂的完美制品更有温度。”
视频末尾,陆星辞拿着店铺在售的竹编茶杯和合作社刚做好的半成品对比:“大家看,手工编织的竹丝纹路会有细微差异,工厂货则是整齐的机器纹;手作茶杯的把手接口处有明显的手工拼接痕迹,这是机器无法复制的。”他还展示了订单追溯系统:“每一件产品都能查到对应的手作者、制作时间,店铺公示栏每天更新合作社生产进度,欢迎大家实地考察。”
微博发布后,瞬间引爆舆论。陆星辞的粉丝第一时间下场,整理“视频细节对比图”,反驳造谣者:“李阿婆绣品的万字纹,工厂货根本没有;王师傅的印章,每个都有细微差别,怎么仿?”不少网友也自发对比:“我买的竹编篮,底部确实有印章,而且纹路不均匀,是真手作!”
更让人意外的是,陆星辞在中午开启了临时直播,标题简单直接:“连线手作艺人,聊聊真实的手作故事”。他特意邀请李阿婆、王师傅、陈姐通过视频连线出镜。
镜头里,李阿婆拿着刚绣好的百鸟裙片段,对着镜头展示:“这是我昨天刚绣的,你们看这个鸟的眼睛,要换三种线,工厂做不到这么细。”王师傅则现场演示竹编的基础步骤,手里的竹丝在指尖灵活穿梭,5分钟就编出一个小巧的杯垫:“你们看,竹丝要煮过才能变软,机器编的没有这种韧性,一折就断。”
直播中,有网友提问:“如何确保以后不会出现代工?”陆星辞立刻回应:“我们已经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合作,对店铺在售产品进行抽样检测,重点验证‘是否为手工制作’,检测报告3天后会公示。另外,公益商店每月会组织‘手作体验营’,邀请网友走进合作社,亲手参与刺绣、竹编,亲眼见证手作过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