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五天的媒体采访终于结束,陈曦送走最后一家电视台的团队时,窗外的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她瘫坐在店铺的休息区沙发上,连抬手的力气都没有——这几天不仅要精准传递公益理念,还要应对各种突发提问,神经一直紧绷着,此刻放松下来,才感觉喉咙又干又痛,太阳穴也突突地跳。
就在她闭眼休息时,门口传来轻轻的脚步声。睁眼一看,沈砚川提着一个保温袋站在那里,身上还穿着白大褂,显然是刚从医院赶来。“结束了?看你朋友圈说最后一场采访到晚上,猜你没顾上吃饭。”他把保温袋放在桌上,拿出里面的粥和小菜,“我让食堂留了小米粥,熬得很烂,还有你喜欢的凉拌黄瓜,放了点醋,能开开胃。”
陈曦看着桌上冒着热气的粥,心里一阵暖流涌过。她确实一整天没好好吃饭,刚才采访时还觉得胃里空荡荡的,此刻闻到粥香,才感觉到饿。“谢谢你,还特意跑一趟。”她拿起勺子,刚喝了一口,就觉得喉咙的不适感缓解了不少。
沈砚川坐在对面,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安静地看着她喝粥,偶尔递过一张纸巾。等她喝完半碗粥,他才从包里拿出一个小药盒:“里面是润喉糖和维生素片,你这几天说话太多,喉咙肯定不舒服,润喉糖含着能缓解点;维生素片记得吃,别太累了。”
他还拿出一个保温杯,倒了杯温水递给她:“这是我泡的胖大海和金银花,温和不刺激,你多喝点,比喝饮料好。”陈曦接过杯子,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到心里,她突然想起之前每次熬夜工作,沈砚川都会默默送来类似的“养生套餐”,却从不说一句多余的关心话,这份藏在细节里的体贴,比任何安慰都更让人安心。
“今天的采访还顺利吗?”沈砚川终于开口,语气很轻,像是怕打扰到她。陈曦点点头,又轻轻叹了口气:“还算顺利,就是最后有个记者问‘公益商店如果长期不盈利怎么办’,我当时有点慌,还好想起你之前说的‘健康手作案例’,结合案例说了我们的应对计划,才勉强圆回来。”
“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沈砚川看着她,眼神里满是肯定,“我看了今天的直播片段,你应对得很从容,尤其是提到‘手作+健康’的延伸价值时,条理很清晰,比我预期中还要好。”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其实不用追求‘完美回答’,偶尔的小紧张反而更真实,观众也能理解。”
陈曦听着他的话,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下来。她突然想起采访前的焦虑,担心自己表达不好,担心遗漏关键信息,甚至失眠了好几天。“采访前我特别紧张,总怕自己搞砸,连累大家的努力。”她轻声说,语气里带着一丝疲惫,“尤其是想到顾衍之帮我们对接了这么多资源,陆星辞还特意为我们澄清谣言,就更怕自己做不好。”
沈砚川没有打断她,只是认真地听着。等她说完,他才缓缓开口:“你一直都在为别人考虑,却忘了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公益商店从筹备到开业,再到应对质疑、接受采访,每一步你都走得很稳,这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且,我们是伙伴,不是‘你连累我们’,而是‘我们一起努力’,有困难大家一起面对,不用把所有压力都扛在自己身上。”
他还拿出手机,打开一个文档:“这是我整理的采访反馈,你看,《公益时报》提到‘你的回答既有数据支撑,又有温度’,本地都市报说‘手作故事让人印象深刻’,还有网友留言‘因为你的采访,想支持乡村手作’。这些都是对你的认可,你应该多看到自己的付出和成果。”
陈曦看着文档里的反馈,眼眶有点发热。她一直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却没想到得到了这么多认可。“谢谢你,沈砚川。”她轻声说,“每次我焦虑的时候,你总能让我平静下来。”
“不用谢。”沈砚川笑了笑,眼神里带着温柔,“我只是做了我能做的。对了,我已经和健康小屋的护士们说好了,下周开始,我们会在店铺定期举办‘健康手作小课堂’,教大家用竹编篮收纳药品、用陶艺碗定量盛饭,既能为店铺引流,又能传递健康理念,也能帮你分担一些压力。”
他还补充道:“顾衍之也说,等你休息好了,我们一起开个会,讨论下一步的计划,比如如何扩大合作社合作范围,如何优化线上商城运营。大家都会帮你,不用着急,我们一步一步来。”
聊了一会儿,陈曦感觉精神好了很多,太阳穴也不那么痛了。沈砚川看了看时间:“不早了,我送你回去吧。你今天太累了,别自己开车。”他收拾好保温袋和药盒,自然地接过陈曦的包,“我已经跟你爸妈打过电话,说你今天会晚点回去,让他们别担心。”
路上,车里很安静,沈砚川没有放音乐,只是偶尔提醒陈曦“前面有减速带”。快到小区门口时,他突然说:“明天你别去店铺了,在家好好休息一天。店铺那边我已经和江屿说好了,他会帮忙照看,有什么事他会给你打电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