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公益音乐节”总决赛当晚,市体育馆的穹顶被荧光棒点亮,像一片流动的星海。陆星辞站在舞台中央,身上那件白色西装格外惹眼——衣摆和袖口绣满了苗族百鸟纹,每一根丝线都出自李阿婆之手。为了赶在音乐节之前完成这件衣服,阿婆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绣制,整整半个月才将那些灵动的鸟儿“缝”在布料上。
前奏响起前,台下已有零星的议论声。自从陆星辞深度参与手作公益以来,网络上的质疑就没断过:营销号截取他和陈曦走访合作社的同框照片,编造“顶流借公益炒CP”的谣言;甚至有黑粉伪造聊天记录,声称“陆星辞团队花高价买热搜,捆绑公益博好感”。团队曾多次建议他在音乐节上减少与公益的关联,专注音乐表演,却被他直接拒绝:“我做公益不是为了流量,更不怕被议论。如果连承认欣赏的人和事都要藏着掖着,那才是对公益的不尊重。”
当《针间的梦》的前奏缓缓流淌,舞台背景大屏突然亮起。没有华丽的特效,只有一段朴实的纪录片——镜头从贵州苗族合作社的木窗开始,李阿婆坐在晨光里,戴着老花镜穿针引线,丝线在她指间翻飞;接着是浙江竹编合作社的院子,王师傅握着年轻人的手,教他如何将竹丝劈得均匀纤细;最后,画面定格在江西陶艺合作社的午后,陈曦蹲在地上,帮留守儿童小宇捡起掉落的陶泥,耐心地教他捏出小兔子的耳朵。阳光落在她的发梢,小宇的笑声清脆得像风铃,字幕缓缓浮现:“每一针,每一线,每一把陶泥,都藏着平凡人的梦想。”
陆星辞的歌声随着旋律响起,温柔却有力量。歌词里藏着他对公益的理解,更藏着对陈曦的欣赏:“你把星光缝进布角,我把温暖唱成歌谣,手心里的温度,能把寒冬融掉;你把梦想捏成陶泥,我把希望谱成旋律,平凡的日子里,总有光在照耀……”
唱到副歌部分时,他突然放下吉他,拿着麦克风走下舞台。聚光灯紧紧跟着他,穿过沸腾的观众席,径直走向第一排——陈曦正坐在那里,手里握着一个竹编荧光棒,是传承人小敏特意为她编的,棒身还刻着“手作公益”四个字。
全场瞬间安静下来,只有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陆星辞在她面前站定,眼底没有丝毫犹豫,只有全然的真诚。“这首歌,还有一个声部,我想邀请你和我一起完成。”他将麦克风递到陈曦面前,声音通过音响传遍整个体育馆,“因为这首歌里的故事,有一半是你写的。”
陈曦愣了一下,随即接过麦克风。当两人的声音在空气中交汇,背景大屏同步切换画面——不再是纪录片,而是他们过往的同框瞬间:在贵州合作社,两人一起帮李阿婆整理绣线,陈曦的指尖沾了丝线,陆星辞笑着帮她擦掉;在浙江竹林,他们一起帮王师傅捡竹枝,陆星辞怕她被竹茬划伤,特意走在前面拨开杂草;在传承馆,他们一起给老艺人送体检报告,陈曦弯腰递文件时,陆星辞悄悄帮她扶住了快要倒的椅子。每一张照片都没有刻意摆拍,却满是自然的默契与温暖。
合唱结束后,陆星辞没有立刻回到舞台。他拿起陈曦手里的竹编荧光棒,对着镜头展示:“这个荧光棒,是我们手作公益的传承人小敏编的。半年前,她还是个连说话都会脸红的女孩,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复杂的竹编作品,甚至能教其他年轻人编荧光棒了。”他顿了顿,目光重新落回陈曦身上,语气比刚才更认真:“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愿意花这么多时间在一个公益项目上?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我看到了一个人,在用尽全力守护别人的梦想。”
“她会为了帮合作社卖货,一个月跑遍全国30个城市,行李箱里永远装着样品和合同;她会为了让老艺人的技艺不失传,熬夜整理数字化课程,把每一步针法、每一种编法都拆解得清清楚楚;她会记得每个手作者的生日,会在他们生病时第一时间送去药品,会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补贴困难的合作社。”他的声音越来越坚定,“我从不否认,我很欣赏她,更佩服她的坚持。有人说我借公益炒作,说我们是‘炒作CP’,但我想告诉大家,真正的公益不是作秀,不需要靠绯闻博眼球;真正的欣赏也不需要掩饰,因为它干净又珍贵。”
“未来,我会一直支持她,支持手作公益。”这句话落下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荧光棒挥舞的节奏整齐划一。#陆星辞 隐晦承认欣赏陈曦# #手作公益音乐节 双向奔赴# #顶流的公益初心# 三个话题瞬间冲上热搜,十分钟内阅读量全部突破1亿。
直播弹幕里,风向彻底逆转:“之前错怪他了!这哪里是炒作,明明是真心欣赏!”“‘干净又珍贵’这句话戳到我了,原来顶流的喜欢可以这么纯粹!”“陈曦值得!她为公益做的那些事,换谁都会欣赏吧!”甚至有之前带头抹黑的营销号,悄悄删除了不实内容,还在评论区留言“为之前的误解道歉,手作公益真的很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