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技艺传承计划”推进至第三个月,正当12家濒危合作社的青年传承人陆续掌握核心技艺时,一场关于“传统手作学术价值”的争议突然在学术界蔓延开来。某高校文化研究教授在权威期刊《文化遗产研究》上发表题为《警惕公益商业化对非遗传承的侵蚀》的文章,文中直指“手作公益项目过度追求商业收益,将传统技艺简化为‘商品’,背离非遗传承的本质”,甚至暗指“其推出的数字化课程缺乏学术考据,仅是流于表面的技艺科普,无法真正实现文化传承”。
这篇文章很快引发连锁反应。几位高校非遗研究学者公开附和,称“手作公益的‘老艺人带徒’模式缺乏系统的学术指导,难以保证技艺传承的准确性”;原本计划与传承馆合作开展“非遗研学”的3所高校,以“需重新评估项目学术价值”为由暂缓合作;甚至国家级非遗保护中心的一位专家在公开访谈中也表示“希望项目方提供更详实的学术支撑,以证明其传承模式的科学性”。
陈曦看着桌上打印出来的争议文章,指尖反复摩挲着“缺乏学术支撑”几个字,心里满是焦虑。手作技艺数字化课程是周明远教授牵头研发的,为了确保内容的准确性,教授从珍藏的500本手作古籍中筛选出《考工记》《天工开物》《绣谱》等20部核心典籍,逐字逐句比对现代技艺与传统技法的差异,光是整理苗族百鸟裙刺绣的“万字纹”针法图谱,就耗费了整整三个月时间。如今课程被质疑“不专业”,不仅会影响高校合作,更可能让辛苦培养的传承人失去信心——浙江竹编合作社的阿杰就曾私下问她:“我们学的技法,真的是‘正确’的传统技艺吗?”
“小曦,别愁眉苦脸的。”熟悉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周明远教授提着一个沉甸甸的布袋走进来,里面装满了线装古籍和厚厚的研究手稿,“学术圈的争议,从来不是靠情绪能解决的,得用学术的方式回应——拿数据说话,拿证据证明。”他将布袋放在桌上,从里面拿出一本泛黄的《绣谱》,翻开其中一页,上面用红笔标注着“万字纹七步针法”的详细记载,“下周在北京有场‘非遗传承与现代公益’全国学术研讨会,我已经收到特邀发言邀请,正好借此机会,让大家看看我们手作公益的学术底气。”
接下来的一周,传承馆的“曦光阁”成了教授的临时工作室。每天清晨,他都会准时出现在阁内,伏案整理手作公益的学术研究成果。他将数字化课程的每一个技艺视频,都与对应的古籍记载进行比对:比如苗族刺绣课程中“打籽绣”的技法演示,对应《绣谱》中“以线绕针,打成细籽,疏密匀整”的记载;浙江竹编课程里“十二经编法”的教学片段,与《竹谱详录》中“经纬交错,十二为纲,八为目”的描述完全吻合。他还特意制作了“技艺传承对照表”,将古籍原文、现代技法视频截图、传承人学习成果照片一一对应,直观展示“传统与现代的传承脉络”。
同时,教授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全国10所高校的非遗研究中心,共同撰写了《传统手作技艺的现代传承路径研究——基于手作公益项目的实践》一文。文中从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手作公益的学术价值:
1. 技艺活态传承价值:通过“老艺人带徒+数字化记录+学术考据”的三维模式,已完整保存苗族百鸟裙刺绣、浙江古法竹编、江西陶艺等8项濒危技艺的核心流程,其中苗族刺绣的“打籽绣”“盘金绣”等3种针法,此前因缺乏详细记载濒临失传,如今通过老艺人口述与古籍印证,已形成完整的技艺档案,填补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空白;
2. 文化传播创新价值: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结合,开发出“非遗手作进课堂”课程体系,分为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学段,内容涵盖技艺教学、文化讲解、实践创作,已在全国20所中小学试点,相关教学案例被教育部纳入《非遗教育实践指南》,成为高校非遗专业的教学参考样本;
3. 公益模式学术价值:创建“手作合作社+公益商店+产业基金”的可持续传承模式,通过商业收益反哺非遗传承——2024年上半年,公益商店营收1800万元,其中82%用于合作社原材料采购、老艺人补贴、传承人培训,10%投入产业基金扶持新合作社,仅8%用于店铺运营,这种“以商养公益”的模式,为非遗传承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中心收录为“全球非遗传承实践案例”。
学术研讨会当天,周明远教授穿着一身中山装,带着厚厚的研究资料登上讲台。面对台下数百位高校学者、非遗专家,他没有直接反驳争议观点,而是先播放了一段5分钟的纪录片:镜头从《绣谱》古籍的书页开始,缓缓切换到李阿婆对照古籍教传承人绣“万字纹”的场景,接着是数字化设备同步记录技艺细节的画面,最后定格在传承人独立完成的刺绣作品上,旁边放着对应的古籍原文复印件。“这就是我们的传承逻辑——以古籍为依据,以老艺人为核心,以数字化为手段,确保技艺传承的准确性与可持续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