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技艺数字化课程”澄清直播的最后一秒,传承馆监控室的大屏上,舆情数据正以惊人的速度逆转——负面评论占比从直播前的62%断崖式跌至8%,弹幕里“支持手作公益”“等课程上线”的留言像潮水般涌来,甚至有网友自发刷起“守护传统技艺”的话题标签。这场持续48小时的谣言风波,在团队的合力反击下,终于迎来了口碑回升的暖阳。
最先传来的好消息,来自之前暂缓合作的高校。直播结束仅47分钟,某师范大学非遗研究中心就发来邮件,不仅明确表示“将重启‘非遗研学’合作,下周安排首批学生参观传承馆”,还提出“希望将数字化课程纳入非遗专业必修课,由周明远教授担任客座讲师”。紧接着,另外两所高校也相继跟进,甚至主动增加合作内容——某艺术学院计划开设“手作技艺创新设计”选修课,邀请合作社老艺人进校授课;某职业技术学院则提出“共建手作实训基地”,为传承人提供学历提升通道。更意外的是,5所原本持观望态度的高校主动联系传承馆,希望加入“手作技艺传承联盟”,共同开发跨校校本课程,其中不乏同济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知名院校。
媒体风向的转变同样迅速。《中国文化报》第二天就推出整版报道,标题《手作公益:用真实击碎谣言,用传承守护文明》格外醒目,文中不仅详细梳理澄清过程,还附上江屿整理的“证据链图解”,将“鼎盛文创”伪造证据的细节一一拆解,深度解读“商业诋毁背后的行业乱象”;本地民生栏目《都市零距离》更是制作了30分钟专题节目,记者实地走访贵州苗族、浙江竹编合作社,拍摄老艺人授课、传承人练习的真实场景,李阿婆拿着课程视频对镜头说“这就是我教的针法,一点没改”的画面,成了击碎“摆拍”谣言的关键一击。节目播出后,“手作公益 真实传承”的话题在本地社交平台热度飙升,不少市民自发前往公益商店——周末两天,店铺客流量环比增长150%,很多人进门就说“看了节目来支持的,想选件手作当纪念”。
网络上的自发传播更显暖心。陆星辞的粉丝群体“星辰”发起“手作公益接力”活动,超10万粉丝晒出自己购买的竹编茶杯、刺绣书签,分享学习课程的笔记,甚至有人用课程教的针法绣了“星辰守护手作”的字样,带动#跟着顶流学手作# 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第12位,阅读量突破2.3亿;之前被误导发布负面评论的网友,纷纷删除原帖并发布“道歉长文”,其中一条“原来真的有人在默默守护传统技艺,之前错信谣言,对不起”的评论,获得12.8万点赞,下面满是“知错就改就好,一起支持公益”的温暖回复。更有非遗爱好者自发整理“手作公益大事记”,从合作社帮扶到传承人培训,从课程研发到谣言反击,详细记录项目的每一步成长,让更多人了解到公益背后的用心。
最让陈曦动容的,是手作艺人的反馈。贵州苗族合作社的李阿婆特意让传承人小敏发来视频,画面里,阿婆和5个年轻姑娘围坐在绣架旁,手里拿着刚完成的百鸟裙片段,色彩鲜艳的丝线在阳光下闪着光:“小曦,谢谢你和朋友们帮我们澄清,现在好多年轻人打电话来想拜师,我们的手艺不会断了!”视频最后,姑娘们还集体绣了“感恩守护”四个字,托人寄给传承馆;浙江竹编合作社的王师傅则寄来一箱亲手编的竹编茶杯,每个杯子底部都刻着“手作传情”,附言“这些杯子送给大家,谢谢你们相信我们手艺人,以后会编更多好东西”。
为了巩固口碑,团队趁热打铁推出一系列“透明化举措”,让公众真正“看得见、摸得着”手作公益的温度:
1. “传承零距离”直播:每周三下午3点,在官方账号直播老艺人授课场景——观众可以实时提问“打籽绣怎么绕针”“竹丝怎么劈得均匀”,甚至能“点单”学习某项技艺,老艺人会现场演示;直播还会穿插传承人日常,比如小敏练习刺绣到深夜的场景、阿杰帮王师傅整理竹丝的画面,让传承过程不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触手可及的真实。
2. 基金明细“阳光公示”:每月5日,在官网和公众号发布“手作公益产业基金”收支报告,不仅标注每一笔资金的用途(如“3月10日,50万元用于贵州合作社丝线采购”),还附上收款方名称、银行流水截图、发票编号,甚至公开审计机构的联系方式,接受公众监督。有网友留言“第一次见这么详细的公益基金公示,放心了”。
3. “手作体验日”活动:每月最后一个周末,在传承馆和全国10家公益商店同步举办体验活动——小朋友可以在传承人指导下捏陶泥、画釉彩,年轻人能跟着老艺人学编简单的竹篮、绣基础的花纹,甚至有退休教师主动提出“愿意义务教孩子们画手作设计图”,让传统技艺真正走进日常生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