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公益溯源之旅”抵达贵州苗寨的第二天,天还没亮,窗外就传来淅淅沥沥的雨声。原本计划跟着李阿婆去后山采摘染布用的蓝草——这种草是苗绣染料的关键原料,只有雨后的清晨采摘,染色效果才最好。可没过多久,雨势突然变大,豆大的雨点砸在吊脚楼的瓦片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山间的土路瞬间变得泥泞不堪。
就在大家准备取消当天行程时,李阿婆的孙子小宇突然哭着跑进来:“我的绣绷!昨天落在河边的绣绷不见了!”那是小宇第一次独立完成的竹编绣绷,对他来说意义非凡。不等大人阻拦,他就穿着拖鞋冲进了雨里,消失在竹林深处。李阿婆急得直跺脚:“这孩子!雨天河边的石头滑,要是摔下去可怎么办!”
陈曦的心瞬间揪紧,顾衍之立刻起身,抓起外套和车钥匙:“我去开车,沈砚川你带急救箱,我们沿着河边找;顾言、江屿留在合作社,联系当地村民帮忙留意,一旦有消息立刻打电话。”雨幕中,顾衍之的车艰难地行驶在泥泞的山路上,车轮好几次陷进泥坑,又猛地打滑,他紧握方向盘,眼神冷静而专注,不断调整方向避开路边的石块。沈砚川则在副驾上快速整理急救箱,把止血带、消毒纱布、体温枪、保暖毯一一放在最外层:“山里河水温度低,孩子要是掉进水里,很容易失温,必须做好应急准备。”
半个多小时后,在下游的浅滩处,大家终于看到了小宇的身影。他浑身湿透,蓝色的校服紧贴在身上,嘴唇冻得发紫,正蜷缩在一块大石头旁瑟瑟发抖,额头还被石头磕破了一道口子,鲜血混着雨水往下流。沈砚川立刻推开车门冲过去,脱下自己的冲锋衣裹在小宇身上,又把保暖毯裹在外面,用体温枪快速测量:“35.2℃,有轻度失温迹象,伤口还在出血。”他蹲下身,用干净的纱布按住小宇的额头伤口,力度适中地按压止血,另一只手轻轻揉搓小宇的手脚,帮他恢复体温:“别怕,叔叔们带你回家,阿婆还在等你呢。”顾衍之则快速把车内空调开到最大,将副驾座椅放平,让沈砚川抱着小宇坐在上面,用自己的外套再盖一层,尽可能减少热量流失。
回到合作社,沈砚川立刻找来干燥的衣服给小宇换上,又用温水帮他擦身升温——水温控制在38℃左右,既不会烫伤,又能快速提升体表温度。李阿婆煮了姜茶,沈砚川亲自喂小宇喝下,看着他的脸色渐渐从苍白转为红润,体温回升到36.5℃,伤口的血也止住了,大家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来。李阿婆拉着沈砚川的手,激动得眼泪直流:“沈医生,真是太谢谢你了!要是没有你,小宇今天可就危险了!”沈砚川笑着拍了拍阿婆的手:“这是我应该做的,以后雨天一定要看好孩子,别让他单独去河边。”
本以为意外就此平息,没想到当天晚上,陆星辞突然发起高烧。白天为了捕捉“雨中苗寨”的独特镜头,他冒着大雨在吊脚楼间穿梭,一会儿站在河边拍雨帘,一会儿爬上山坡拍全景,单薄的衬衫很快就湿透了,却只随便换了件外套就继续工作。晚上整理素材时,他就开始头晕,脸颊发烫,陈曦摸了摸他的额头,惊呼:“好烫!肯定发烧了!”沈砚川拿来体温计,测量结果显示39.1℃。“你本来就容易感冒,雨天还穿这么少长时间待在外面,肯定会受凉。”沈砚川一边说,一边拿湿毛巾敷在陆星辞的额头物理降温,又找出退烧药让他服下,“现在必须卧床休息,不能再碰相机了。”陆星辞虚弱地靠在床头,看着电脑里未整理的素材,有些愧疚:“本来计划明天拍刺绣节的重头戏,现在看来要耽误了。”
“你安心养病,拍摄的事交给我!”顾言突然举手,从陆星辞手里接过相机,“你告诉我你想拍的内容——比如阿婆绣百鸟裙的特写、传承人之间的互动、刺绣节的热闹场景,我一定尽量还原你的想法。”第二天一早,顾言就跟着李阿婆去了刺绣节的现场。他虽然没有专业的拍摄经验,却格外认真:拍刺绣细节时,他会蹲在老艺人身边,调整好角度后才按下快门;拍集体场景时,他会提前和村民沟通,找到最佳拍摄位置。不仅如此,他还特意录了很多小宇和阿婆互动的片段——小宇帮阿婆穿丝线、阿婆教小宇绣简单的花纹,这些温馨的画面,都是陆星辞之前提过想捕捉的“生活感镜头”。江屿则留在房间里,帮陆星辞整理之前拍的素材,按“苗寨风景”“刺绣技艺”“人物故事”三个类别分类,还在每个视频文件上标注了拍摄时间和地点:“等你好了,直接就能用这些素材剪辑,不用再花时间整理。”
意外似乎总爱“扎堆”。第三天清晨,大家收拾好行李准备出发去浙江安吉的竹编合作社时,顾衍之的车却突然无法启动。他打开引擎盖检查,发现发动机舱里有积水——昨晚的大雨不仅淋湿了车身,还顺着缝隙渗进了发动机,导致电路短路。“这里离县城有40多公里,山路难走,修车师傅至少要三个小时才能到。”顾衍之皱着眉头说,“我们和浙江的王师傅约定了今天上午10点见面,要是等修车,肯定会耽误行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