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公益文旅融合项目”全国推广会结束后的第二天,陈曦正在办公室整理各地合作社的反馈资料,系统面板突然弹出一条全新的提示,淡紫色的光效带着新鲜的任务感,与以往的通知风格截然不同:“检测到宿主已与沈砚川达成‘灵魂伴侣’关系,首个‘忠犬’标签解锁完成。开启新阶段任务:帮助剩余5位核心男神(陆星辞、顾言、江屿、周明远、顾衍之)提升好感度至‘灵魂挚友’满级(100/100),解锁专属特质标签。任务奖励:激活‘公益联盟’终极资源库,获得国家级非遗项目扶持基金。 ”
陈曦愣了一下,指尖下意识地划过面板上的任务列表。剩余五位男神的当前好感度清晰显示:陆星辞92/100、顾言94/100、江屿95/100、周明远93/100、顾衍之96/100——距离满级仅剩几步之遥,却需要针对性的“情感互动”与“价值共鸣”才能突破阈值。她想起这段时间与他们的相处,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支持手作公益,也藏着未说出口的细腻心意,只是需要一个契机,让这份情感更紧密地联结。
“在想什么?推广会的总结报告需要我帮忙整理吗?”陆星辞抱着相机走进来,镜头上还挂着上次在景德镇买的陶珠挂绳。他最近在筹备“手作公益纪录片”,每天都在剪辑各地老艺人的采访片段,眼底带着淡淡的青黑,却依旧神采奕奕,“刚才顾言说,下周要去浙江安吉的竹编赛车体验区做安全巡检,问你要不要一起去——他说你上次提过想看看竹编护栏的实际使用效果。”
陈曦眼前一亮,顾言的好感度卡在94/100,核心需求是“认可他的专业价值”——他作为赛车手,最在意的就是“安全”与“设计落地”,若能在巡检中与他深入讨论赛道优化,肯定能推进好感度提升。而陆星辞的需求则是“情感共鸣”,他的纪录片里缺少“手作人与公益人的双向奔赴”的片段,若是能陪他去采访老艺人,记录下真实的情感瞬间,或许能帮他突破阈值。
“正好我有个想法,”陈曦放下手里的资料,看向陆星辞,“下周去安吉,我们可以顺便拍一组‘竹编赛车与老艺人’的纪录片片段——你想记录手作的传承,顾言想确认安全设计,我可以帮忙协调老艺人参与,比如让王师傅教游客编竹编赛车模型,同时测试赛道周边的竹编防护栏是否安全。这样既能完成巡检,又能丰富你的纪录片素材,一举两得。”
陆星辞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原本疲惫的眼神里泛起光:“这个想法太好!我之前总觉得纪录片里少了点‘活’的场景,要是能拍到老艺人教游客做手作,再结合顾言的安全设计,就能体现出‘手作+体验+安全’的公益理念。我这就去跟顾言说,让他提前准备巡检方案!”他转身要走,又回头补充道,“对了,你上次说想拍一组苗绣与竹编结合的宣传照,我已经联系了安吉的竹编艺人,他们可以提供竹编底材,我们可以带些苗绣线过去,现场创作!”
当天下午,陈曦找到江屿时,他正对着电脑屏幕调试“线上手作社区”的新功能——“技艺挑战赛”板块,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的手作作品,由老艺人打分点评。但他眉头紧锁,显然遇到了难题:“社区用户太多,老艺人精力有限,无法及时点评所有作品,要是用户等太久,容易失去兴趣。”
陈曦想起江屿的核心需求是“技术落地与价值认可”,他擅长技术开发,却希望自己的成果能真正帮到手作传承。她凑到电脑前,看着屏幕上的用户数据,突然有了灵感:“我们可以设置‘分层点评’机制——新手用户的作品先由社区里的‘进阶用户’点评,筛选出优质作品再交给老艺人;同时开发‘AI辅助点评’功能,根据不同技艺的评分标准(如苗绣的针脚密度、竹编的经纬均匀度),先给出基础评分和建议,老艺人再做补充。这样既能减轻老艺人的负担,又能保证点评效率。”
江屿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顺着她的思路延伸:“还可以增加‘师徒结对’功能,让老艺人选择有潜力的用户作为‘传承学徒’,定期线上指导,这样不仅能解决点评问题,还能建立长期的传承关系。你这个想法太关键了,我之前一直局限在‘技术解决’,却忽略了‘人与技术的结合’。”他抬头看向陈曦,眼神里满是认可,“要是没有你,我可能还要卡在这里好几天。”
接下来的几天,陈曦陆续为其他男神寻找“好感度突破点”:针对周明远教授“文化传承”的核心需求,她整理了各地合作社收集的“濒危技艺口述史”,邀请教授一起梳理成“手作文化档案”,还计划在数字化课程里新增“教授讲堂”板块,让他录制古籍与技艺结合的讲解视频;针对顾衍之“资源统筹与项目落地”的需求,她协助他整理了“公益项目成本优化方案”,结合各地合作社的实际情况,提出“区域资源共享”的建议,比如贵州的苗绣线与浙江的竹编原料互通,降低采购成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