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公益“非遗海外巡展”首站在巴黎卢浮宫旁的文化展厅落幕时,夜色已漫过塞纳河。陈曦坐在休息室的桌前,对着展品清单反复核对——苗绣“百鸟朝凤图”是否归位,竹编“镂空花篮”是否完好,每一项都不敢马虎。突然,休息室的门被轻轻推开,陆星辞抱着一个半人高的纸箱走进来,额角沾着细密的汗珠,运动外套的拉链还没拉好。
“刚在附近的华人超市转了一圈,你看看有没有想吃的。”他把纸箱放在桌上,弯腰打开时,一股熟悉的家乡味扑面而来——里面塞满了她上周和老艺人聊天时随口提过的零食:辣条、桂花糕、草莓味酸奶,甚至连她习惯用的某个小众牌子的护手霜都买了两管,包装上还贴着便利贴,写着“睡前涂,滋润不粘枕”。“知道你这几天总熬夜整理展品,手肯定干得厉害,这个护手霜我问过柜员,说是针对经常碰纸张的人设计的,特别滋润。”
陈曦看着满箱贴着小心思的物件,心里像被塞纳河的晚风拂过,暖得发颤。她下意识打开系统面板,想确认“巡展适配度”是否达标,却先被陆星辞的好感度数值吸引——原本停在99/100的数值,此刻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跳动着升至100/100,紧接着弹出一道暖橙色的提示,像撒了一层细碎的星光:“检测到陆星辞好感度达成满值,解锁专属隐藏属性——‘忠犬挚友’模式。触发核心效果:1. 宿主需求优先级凌驾于个人工作之上(如推掉商业活动优先配合公益);2. 自动生成‘细节前置关怀’机制,提前预判并满足宿主潜在需求(如饮食、作息、情绪需求);3. 解锁‘默契协作’被动技能,无需明确沟通即可同步宿主行动节奏(如提前准备所需物料)。”
还没等她消化这串信息量十足的提示,陆星辞已经拿起她手边的展品清单,指尖快速划过纸面,动作熟练得像是整理过无数次:“你之前跟我说,想把苗绣和竹编展品按产地分开统计,我已经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好了——红色是贵州苗绣,蓝色是浙江竹编,后面还附了每件展品的故事简介,明天媒体采访时能用得上。”他指着清单末尾的备注,“我还联系了巴黎华人社团,他们明天会派10个志愿者过来帮忙,都是会中英法三语的,能帮老艺人翻译,也能引导观众,你就不用再担心语言不通的问题了。”
接下来的几天,陈曦彻底见识了“忠犬挚友”模式的贴心,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关怀,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在巡展现场,她因为连续说话嗓子发哑,只是轻轻咳嗽了两声,第二天一早,陆星辞就提着一个保温桶过来,里面是他请华人厨师熬的冰糖雪梨膏,还特意放了凉,刚好能直接喝;她在直播时随口提了句“海外观众好像对竹编的制作过程更感兴趣”,当天下午,陆星辞就调整了直播流程,增加了“竹编师傅现场教学”环节,还自掏腰包从国内空运了200份迷你竹编材料包,送给现场参与互动的观众,材料包上印着“手作公益”的logo和老艺人的签名;甚至连她没说出口的顾虑——“老艺人吃不惯西餐,总吃面包胃不舒服”,都被提前解决——陆星辞在展厅附近租了一个临时厨房,请了两位中餐厨师,每天变着花样给老艺人做家乡菜,他自己还跟着厨师学了几道简单的家常菜,偶尔在休息时露一手,虽然味道算不上惊艳,却让老艺人们笑得格外开心。
巡展第三站到伦敦时,意外突然发生。负责现场翻译的工作人员早上突发急性肠胃炎,无法到场,而距离老艺人的“苗绣技艺展示”环节只剩半小时。陈曦拿着翻译手册急得团团转,嘴里念叨着“怎么办,很多专业术语我也翻译不明白”,陆星辞却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本写满字的笔记本:“别慌,我昨晚看了翻译手册,怕有突发情况,临时记了一些基础的技艺术语,比如‘打籽绣’‘绕线力度’这些,虽然不算熟练,但应付展示应该没问题。另外,我已经联系了伦敦中文学校,他们会派一位专业的翻译老师过来,最多20分钟就能到,不会耽误展示。”
展示环节开始后,陆星辞果然没有让人失望。他站在李阿婆身边,手里拿着放大镜,一边帮观众看清绣品的针脚,一边用流利的英语解释:“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打籽绣’,这是苗绣里最经典的针法之一,每一个‘籽’都需要绕线三圈,再用针固定,这样绣出来的图案才会立体耐用,李阿婆已经用这种针法绣了40年,她的手艺是从奶奶那里传下来的,已经传承了三代人。”他的讲解通俗易懂,还时不时穿插老艺人的故事,让现场的观众听得入了迷。展示结束后,有记者问他:“作为顶流明星,你为什么愿意花这么多时间做这些琐碎的公益工作?”陆星辞毫不犹豫地看向陈曦,眼神里满是真诚:“因为手作公益和非遗传承是很有意义的事,而且能和她一起做这些事,比任何商业活动都更让我觉得充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