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公益“非遗传承年度峰会”召开前一天,传承馆的庭院里飘着淡淡的桂花香。陈曦刚把李阿婆送来的苗绣展品摆好,就听见门口传来熟悉的脚步声——周明远教授提着一个沉甸甸的行李箱,上面贴着“非遗图谱”的标签,一进门就直奔客厅的长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叠叠手写的技艺图谱;沈亦舟穿着休闲款赛车服,怀里抱着一个竹编迷你赛车模型,没等打招呼就扎进展示区,对着文创产品的摆放位置比划:“这个苗绣钥匙扣应该再往中间挪一点,和竹编头盔模型对着放,更显眼”;林砚舟则拿着一份打印好的峰会流程表,站在门口核对参会人员名单,还不忘叮嘱志愿者:“茶水要准备温的,周教授胃不好,不能喝凉的;赵村长喜欢喝绿茶,记得单独泡一壶”。
正忙着协调,陈曦又听见了熟悉的声音——擅长非遗技艺修复的苏医生背着他的“古法修复工具包”走了进来,工具包上还绣着小小的竹编纹样;负责线上运营的陆总监扛着笔记本电脑,身后跟着两个拎设备的助手,一进门就问:“直播机位选在哪?我得赶紧调试,确保明天线上观众能看清每一个细节”;一直帮忙对接乡村非遗村寨的赵村长则拎着两个竹篮,里面装满了村民手工做的非遗点心——有苗家的糯米糍粑,还有傣族的鲜花饼,刚放下就笑着说:“带给大家尝尝,都是用老方子做的,和城里买的不一样”。
六位伙伴聚在传承馆的客厅里,空气里既透着久别重逢的亲切,又隐约藏着一丝“微妙”的氛围——每个人都想多帮陈曦做点事,目光时不时落在她身上,等着她分配任务。
“陈曦,你看我整理的这些图谱。”周教授率先打破沉默,将一叠厚厚的“非遗技艺图谱”递过来,里面不仅有苗绣、竹编的纹样,还补充了最近收集的傣族织锦、彝族银饰图案,“我在每张图谱旁边都写了技艺历史,明天峰会上可以给观众讲讲,让大家知道这些老手艺有多珍贵。”
“周教授,您这图谱太及时了!”沈亦舟立刻凑过来,手里还拿着那个竹编赛车模型,“我明天要讲‘非遗+体育’的文创思路,正好用您的图谱展示纹样怎么和赛车元素结合——比如把织锦的菱形纹印在赛车服上,肯定好看!”
林砚舟这时笑着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份彩色打印的“峰会分工表”,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了每个人的职责:“我根据大家的擅长领域分了工——周教授负责非遗文化讲解,沈哥负责文创案例分享,苏医生负责技艺修复展示,陆总监负责线上直播,赵村长负责乡村非遗故事分享,我和陈曦负责统筹协调。这样大家各司其职,效率能更高。”
没想到分工表刚摆到桌上,就引发了一场小小的“争抢”。沈亦舟指着“现场互动环节负责人”那栏的“林砚舟”,立刻说:“现场互动得需要能调动气氛的人,我平时比赛完经常和观众互动,知道怎么让大家活跃起来,这个环节我来负责更合适!”
林砚舟还没来得及回应,苏医生就笑着补充:“现场肯定会有观众问非遗修复的问题,我跟着一起负责互动环节吧,刚好能解答专业问题,也能帮你们搭把手——要是有观众带了破损的小物件,我还能现场演示修复。”
“我也得加入!”陆总监立刻举手,“我可以在互动环节同步搞线上抽奖,用咱们的非遗文创做奖品,既能活跃现场气氛,又能给线上直播间涨热度,一举两得!”
看着大家热情高涨的样子,陈曦忍不住笑了:“其实我们不用争,互动环节可以一起负责——沈亦舟负责调动气氛,苏医生负责专业解答和修复演示,陆总监负责线上同步,林砚舟帮忙协调现场秩序,这样搭配起来,比一个人负责更完美。”
她的提议立刻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接下来的时间里,六位伙伴很快进入“协作模式”:周教授和赵村长坐在长桌旁,一起整理乡村非遗的资料——赵村长给周教授讲村寨里传承人的故事,周教授则在图谱上补充标注,准备明天在峰会上结合故事讲解技艺;沈亦舟和苏医生蹲在展示区,讨论怎么在互动环节展示“竹编修复”——沈亦舟从车里拿来一个破损的竹编赛车模型,苏医生则从工具包里拿出细竹丝和胶水,现场演示怎么修补;林砚舟和陆总监则一起调试直播设备,林砚舟帮忙搬梯子调整机位,陆总监则对着电脑测试画质和声音,还时不时问周教授:“您明天讲课的声音要大一点吗?我可以调一下麦克风的音量”。
第二天峰会正式召开,现场的热闹程度远超预期。周教授站在图谱前,手里拿着一个老竹编篮子,结合赵村长讲的故事,生动地讲述了竹编技艺的传承历史:“这个篮子是赵村长村里的老艺人编的,已经有五十年了,你们看这个纹理,现在很少有人能编得这么密”;沈亦舟则拿着他的竹编赛车模型,给观众展示“非遗+体育”的文创思路,还现场邀请观众触摸竹编纹理,感受传统工艺的质感;苏医生的修复演示区更是围满了人,他只用一把小镊子和几根细竹丝,就把一个破损的苗绣荷包修复得完好如初,引得观众阵阵惊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