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公益“非遗文创线上商城”上线第七天,后台订单量刚突破3000单的红色提示还亮在屏幕上,陈曦正和陆总监一起核对云南偏远村寨的物流清单——那里有200个苗绣钥匙扣要发,是当地小学定制的非遗教具。突然,电脑右下角弹出一条刺眼的评论通知:“什么手工苗绣?根本就是机器批量生产的!线头都没处理干净,骗消费者的情怀钱!”
“可能是客户误会了,手工制品难免有小瑕疵。”陈曦起初没在意,让客服专员小徐去私信解释,还特意叮嘱要附上李阿婆绣制时的实拍图。可不到半小时,小徐就慌慌张张地跑过来:“陈姐,不对劲!好多新注册的账号在发一样的评论,商城、微博、小红书都有,还带了‘手作公益造假’的话题!”
陆总监立刻打开舆情监测后台,手指飞快地滑动鼠标:“IP地址全集中在A市,账号注册时间都是今天,明显是有组织的抹黑。还有这个视频……”他点开一条被疯狂转发的短视频,画面里是一个杂乱的小作坊,几个工人围着机器忙碌,字幕却标着“手作公益非遗基地实拍”,“这根本不是咱们的传承馆!咱们的作坊里有非遗展示柜,还有传承人签名的成品标签,这里连个像样的工作台都没有。”
陈曦的心脏猛地一沉,一个熟悉又憎恶的名字跳进脑海——顾景明。前世,这个男人就是因为投资非遗项目失败,把所有责任推到她身上,联合同伙伪造证据、散布谣言,最终让她苦心经营的公益项目被迫关停,连传承人都跟着受了牵连。难道是他的同伙?
她颤抖着手翻出通讯录,找到一个备注为“张总”的号码——前世,这个人是顾景明的主要投资人,也是散布谣言的核心人物。犹豫了几秒,她还是按下了通话键。“陈曦?你还敢联系我?”电话那头的声音充满警惕和敌意。
“是不是你们在抹黑手作公益?”陈曦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静,“网上的恶意评论、伪造视频,都是你们做的吧?”
电话那头沉默了足足十秒,才传来冰冷的嘲讽:“顾景明虽然进去了,但他投在非遗上的钱不能打水漂。你们倒是好,踩着他的失败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还敢标榜‘纯粹公益’?我们就是要让大家看看,你们所谓的‘手工传承’,不过是圈钱的噱头!”
挂了电话,陈曦的手心全是冷汗。她看着后台不断增加的退款申请,还有合作民宿发来的“暂停非遗体验套餐”的消息,只觉得一阵头晕——如果谣言不及时澄清,不仅线上商城会垮,连之前辛苦建立的高校合作、传承人信任都会毁于一旦。
“必须马上反击!”陈曦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立刻在“忠犬联盟”群里发了紧急会议通知。不到半小时,六位伙伴就全部赶到了传承馆。
“别慌,我们有证据。”周明远教授一进门就掏出手机,点开相册里的视频——里面是李阿婆绣苗绣、王师傅编竹编的全过程,从选材、劈丝到成品检验,每一步都拍得清清楚楚,“我每周都会来拍素材,还有传承馆的监控录像,能证明咱们的产品没有一件是机器做的。”
“媒体这边我来搞定。”沈亦舟立刻拿出手机拨打电话,“我认识《文化报》的记者,还有几个赛车圈的朋友,他们的社交账号粉丝量都不小,可以让记者来实地采访,朋友帮忙转发澄清,先把舆论方向扭过来。”
林砚舟则打开电脑,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我先拟一份澄清声明,要把证据列清楚——伪造视频和咱们传承馆的对比图、手工制作的时间记录、传承人签名的成品清单,还要公布传承馆的开放时间,欢迎所有人来监督。另外,我联系的律师已经在路上了,要是对方还不罢休,咱们直接走法律途径。”
“我去作坊帮忙拍细节。”苏医生拿起自己的相机,“手工苗绣的针脚是不规则的,机器绣的都是整齐的平行线,我拍点特写镜头,给客服当解释素材,也能发在网上做科普。”
赵村长也急忙说:“我现在就给村里的传承人打电话,让他们拍点制作短视频发在抖音上,比如阿婆怎么穿针、怎么打籽,从村民的角度作证,更有说服力。”
看着伙伴们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的样子,陈曦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了一些。接下来的48小时,整个团队都进入了“战斗状态”:
周教授带着《文化报》《非遗周刊》的记者走遍了传承馆的每一个角落,从原材料仓库里的三年生毛竹,到作坊里李阿婆正在绣的“百鸟朝凤”,再到成品区每一件带有传承人签名的作品,记者们用镜头记录下最真实的场景,当天就发布了《手作公益非遗基地实地探访:手工技艺无造假》的深度报道。
沈亦舟联系的赛车圈朋友不仅转发了报道,还发起了“支持非遗手工”的话题,不少粉丝跟着晒出自己购买的手作公益文创,留言“我的竹编收纳盒有王师傅的签名,手感和机器做的完全不一样”;《文化报》的报道更是被多家媒体转载,很快就压过了负面话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