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公益“山区非遗公益支教计划”实施半年后的一个清晨,陈曦刚走进传承馆,就看到林砚舟手里拿着一封烫金信封,脸上满是抑制不住的笑意。“陈曦,咱们的支教计划入围‘全国年度公益项目’了!组委会还邀请你作为代表,去北京参加颁奖典礼!”
信封里装着组委会的邀请函,上面写着:“手作公益‘非遗+教育’的公益模式,创新性地将非遗传承与山区教育结合,既丰富了山区孩子的精神文化生活,又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生力量,特授予‘全国年度公益项目’提名,诚邀贵机构代表出席颁奖盛典。”
看着邀请函上的文字,陈曦想起半年来的点点滴滴——为了设计适合山区孩子的课程,周教授带领学生反复修改方案;为了保障支教物资运输,沈亦舟多次协调物流企业;为了跟进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林砚舟每月都要整理厚厚的支教报告;苏医生和赵村长更是跟着志愿者跑遍了西部5所山区学校,送去药品和非遗礼物。这个奖项,不仅是对项目的认可,更是对“忠犬联盟”所有人努力的肯定。
第一步:准备获奖材料,讲述公益故事
为了在颁奖典礼上更好地展示支教成果,陈曦召集伙伴们一起准备材料。周教授负责整理“非遗启蒙课程”的成果——从最初的1套课程手册,到现在的5套系列教材,还有孩子们的作品集锦,他特意把孩子们的剪纸、皮影、竹编作品扫描成册,做成精美的画册;林砚舟则制作了“支教数据报告”,用图表清晰展示:半年来,手作公益累计派出志愿者50人次,覆盖山区学校5所,受益学生800人,培养非遗小传承人30名,还有2所学校建立了长期非遗教学点;沈亦舟则剪辑了一支“公益纪录片”,里面有孩子们第一次接触非遗时的好奇、学习技艺时的认真、完成作品时的笑容,还有传承人教孩子手艺的温暖画面;苏医生和赵村长则收集了孩子们和家长的感谢信,有手写的纸条,有录制的视频,每一句“谢谢”都充满了真诚。
“咱们的公益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有温度的故事。”陈曦看着手里的材料,对伙伴们说,“颁奖典礼上,我们要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关注山区孩子的非遗教育,加入我们的公益队伍。”
第二步:奔赴北京,传递非遗公益力量
颁奖典礼当天,陈曦穿着一身米白色西装,胸前别着李阿婆绣的太阳花胸针——这是大凉山小学的孩子们特意让志愿者带给她的,胸针后面还绣着“非遗传承,温暖同行”。伙伴们也特意放下手里的工作,陪她一起去北京,周教授带着孩子们的作品画册,林砚舟拿着数据报告,沈亦舟准备播放公益纪录片,苏医生和赵村长则带着孩子们的感谢信,每个人都想把山区孩子的故事和非遗公益的力量传递出去。
走进颁奖典礼现场,陈曦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公益组织代表,还有关注公益的企业家、媒体记者。当主持人念到“手作公益‘山区非遗公益支教计划’”时,大屏幕上开始播放那支公益纪录片——镜头里,大凉山的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剪出小兔子,跟着王师傅学编竹篮,围在周教授身边听皮影故事,画面温暖又动人,现场不少人都红了眼眶。
轮到陈曦上台分享时,她没有讲复杂的理论,而是从一个小故事说起:“第一次去大凉山小学,有个小女孩问我,‘阿姨,皮影上的小人为什么会动呀?’现在,这个小女孩已经能自己制作皮影,还能给其他小朋友讲皮影故事。这就是我们做公益的意义——不仅要给孩子们带去技艺,更要给他们带去梦想和希望,让他们知道,非遗不仅是老祖宗的手艺,更是能陪伴他们成长的朋友。”
她还展示了孩子们的作品画册,当看到孩子们用竹编做出的小篮子、用剪纸剪出的“非遗传承树”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些作品可能不够精致,但每一件都充满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对非遗的热爱。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让更多山区孩子接触非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
第三步:获得认可,开启公益新征程
当颁奖嘉宾宣布“手作公益‘山区非遗公益支教计划’获得全国年度公益项目金奖”时,现场掌声雷动。陈曦接过沉甸甸的奖杯,心里满是激动,她举起奖杯,对着台下的伙伴们说:“这个奖项不属于我一个人,属于‘忠犬联盟’的每一个人,属于山区的孩子们,属于每一位支持非遗公益的传承人、志愿者和爱心人士!”
颁奖典礼结束后,很多公益组织代表、企业家主动过来和陈曦交流,有的想加入支教志愿者队伍,有的想捐赠资金和物资,还有的企业提出要和手作公益合作,在更多山区学校开展非遗教育。一位企业家握着陈曦的手说:“你们的公益模式太有意义了,既保护了非遗,又帮助了山区孩子,我们愿意捐赠100万元,支持你们扩大支教范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