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公益“非遗传承十周年庆典”当天,传承馆里挤满了熟悉的身影——有合作多年的传承人,有一起奋战的志愿者,有支持公益的企业家,还有从山区赶来的孩子们。当陈曦站在台上,准备分享这十年的历程时,台下突然响起一阵掌声,随后,一个个熟悉的声音依次响起,带着真挚的祝福,将庆典的氛围推向高潮。
传承人代表:李阿婆的“心里话”
第一个走上台的是李阿婆,她手里拿着一个绣着“十年相伴”的苗绣挂毯,步伐有些缓慢,却格外坚定。“我认识陈丫头的时候,她还是个小姑娘,第一次来我家学苗绣,手指被针扎破了也不喊疼,只是问‘阿婆,我什么时候才能绣出您这么好的花’。”李阿婆的声音带着乡音,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会场,“那时候,我总担心苗绣会断在我手里,没人学,没人懂,可陈丫头来了之后,不仅帮我把苗绣卖到了全国各地,还让城里的孩子、甚至外国的朋友都爱上了苗绣。”
她举起手里的苗绣挂毯,上面绣着一朵盛开的牡丹,周围环绕着小小的太阳花——牡丹是李阿婆最擅长的图案,太阳花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纹样。“这是我绣了三个月的挂毯,送给陈丫头,也送给手作公益。谢谢你们,让我们这些老手艺人身价涨了,腰杆也直了,让我们的老手艺,能继续活下去,传下去。”
台下的陈曦看着李阿婆,眼眶瞬间湿润了。她想起第一次去李阿婆家时,老人家里堆满了没人买的苗绣作品,眼神里满是失落;而现在,李阿婆不仅有了自己的工作室,还收了五个徒弟,其中有三个是从山区来的孩子,专门跟着她学苗绣。这份认可,比任何奖杯都更让她觉得珍贵。
志愿者代表:大学生小林的“成长故事”
“我第一次参加手作公益的支教活动时,还是个大二的学生,连怎么跟孩子说话都不知道。”志愿者小林走上台,手里拿着一张照片,照片里的他,正在教大凉山的孩子们剪剪纸,脸上带着青涩的笑容,“是陈曦姐告诉我,‘做公益不是居高临下的帮助,而是平等的交流与陪伴’。她还教我怎么用简单的语言讲解非遗技艺,怎么关注每个孩子的情绪,怎么用耐心和爱心,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小林说,这五年,他跟着手作公益去过8所山区学校,从最初的“小跟班”,变成了现在能独立设计非遗课程的“主力志愿者”;从最初对非遗一无所知,到现在能熟练地剪剪纸、编竹篮,甚至能给孩子们讲非遗背后的故事。“手作公益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现在,我已经考上了非遗文化研究的研究生,未来,我想和陈曦姐一样,做非遗传承的‘摆渡人’,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
台下的掌声再次响起,陈曦看着小林,心里满是欣慰。她想起小林第一次参加支教时,因为孩子们不配合而偷偷掉眼泪;想起他为了设计一节适合孩子的皮影课,熬夜查资料、反复修改方案;想起他现在站在台上,自信地分享自己的故事,眼神里满是坚定。这些年轻的志愿者,是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也是她最骄傲的“成果”。
山区孩子代表:小娟的“非遗梦想”
“我以前不知道什么是非遗,直到陈曦阿姨和志愿者哥哥姐姐们来到我们学校,教我们做皮影、剪剪纸。”来自大凉山的小娟,穿着一身苗族服饰,手里拿着一个自己制作的皮影,怯生生地走上台,声音却格外清晰,“我最喜欢的是皮影课,陈曦阿姨教我怎么给皮影涂颜色,怎么让皮影在幕布上动起来,还告诉我,皮影戏里藏着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和故事。”
小娟说,现在她每天都会抽出时间练习皮影制作,还和同学们一起成立了“非遗小社团”,每周都会给村里的老人表演皮影戏。“我以后想当一名非遗老师,回到大凉山,教更多的孩子学非遗,让他们知道,我们山里的孩子,也能靠自己的双手,让老手艺发光发热。”她举起手里的皮影,对着台下的陈曦说,“陈曦阿姨,这个皮影送给您,上面的小人,是我照着您的样子做的,希望您永远像太阳花一样,温暖又明亮。”
陈曦走下台,抱住小娟,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她想起第一次见到小娟时,孩子因为家里穷,连一支彩色笔都没有,却用捡来的废纸,剪出了栩栩如生的小兔子;想起小娟因为没钱买丝线,用植物的汁液给皮影染色,却染出了最鲜艳的颜色;想起现在的小娟,自信地站在台上,说着自己的非遗梦想,眼里满是光芒。这份来自孩子的认可,是对“非遗公益支教计划”最好的肯定,也是她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企业家代表:张总的“公益初心”
“我最初和手作公益合作,只是想做一些社会责任项目,没想到,这一合作就是八年。”企业家张总走上台,手里拿着一份合作协议,“最初,我以为非遗是老古董,没有市场,没有前景,可陈曦总告诉我,‘非遗不是没有价值,而是需要有人去挖掘,去推广,去让它适应现代生活’。她还带着我去山区学校,去传承人工作室,让我亲眼看到,非遗能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能给传承人们带来希望,能给社会带来温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