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曦·承非遗慈善基金会”成立后,周教授以名誉会长的身份,接过了日常管理的核心重任。这位深耕非遗领域数十年的老者,凭借深厚的文化积淀、严谨的做事风格和广泛的行业影响力,成为基金会的“定海神针”。在他的主导下,基金会建立了“文化引领、精准落地、透明高效”的运作体系,让每一笔善款都用在刀刃上,每一个公益项目都经得起时间检验。
搭建管理框架:文化为核,制度为基
周教授深知,基金会的核心是“守护非遗”,所有管理流程都必须围绕这一初心,既要避免行政化冗余,又要确保规范有序。他牵头搭建了“三层管理架构”,权责清晰、高效协同。
决策层:文化把关,方向不偏
决策层由周教授、陈曦及三位非遗领域权威专家组成,核心职责是“文化把关”和“项目立项审批”。
? 所有拟立项的公益项目,必须先通过“文化可行性评估”——是否符合非遗传承的核心需求?是否会破坏非遗的文化本质?是否能真正惠及传承人?
? 周教授坚持“小而精”的立项原则,拒绝“大而空”的面子工程。有企业曾提议捐赠1000万元建设“非遗文化园”,周教授实地考察后发现,项目更多是旅游开发属性,对非遗技艺保护和传承人培养作用有限,最终果断否决:“我们的钱要花在‘刀刃’上,要让传承人真正受益,让技艺真正传承,而不是搞华而不实的噱头。”
? 决策会议每月召开一次,周教授会提前一周审阅项目材料,标注出文化层面的疑问和风险,会议上逐一讨论、严格把关,确保每一个立项项目都“文化靠谱、需求真实”。
执行层:精准落地,责任到人
执行层由林砚舟、沈亦舟、苏医生、赵村长及专业公益团队组成,周教授为每个核心项目指定“项目负责人”,明确职责和时间节点。
? 周教授为执行团队制定了“三到原则”:到实地、到人头、到细节。要求项目负责人必须亲自走访受益地区,与传承人、乡村学校师生面对面沟通,了解真实需求;每个项目都要明确受益对象的具体名单、帮扶标准;项目执行的每一个细节,从设备采购到课程设置,都要反复推敲。
? 在“濒危非遗数字化留存计划”中,周教授亲自带队走访四川、云南的乡村,逐一核实老艺人的身体状况、技艺传承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记录方案。有一位彝族漆器老艺人不愿配合拍摄,周教授连续三天上门拜访,坐在作坊里和老人聊非遗的传承困境、聊年轻人的想法,最终打动老人:“周先生,我信你,你会让这门手艺传下去的。”
监督层:透明公开,全程追溯
监督层由第三方审计机构、媒体代表、捐赠人代表组成,周教授要求“监督无死角”,让每一笔资金流向、每一个项目进展都公开透明。
? 他主导建立了“基金会数字化管理平台”,所有项目的资金使用、执行进度、成果数据都实时上传,捐赠人可通过专属账号查询,社会公众可通过官网查看公开数据;
? 每月月底,周教授会组织监督层召开“项目复盘会”,逐一核对项目进度与资金使用情况,对偏离计划的项目及时调整,对存在问题的环节严肃整改;
? 每季度发布《公益项目进展报告》,详细披露项目成效、受益人数、资金明细,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公益不是一锤子买卖,只有透明公开,才能赢得信任,才能走得长远。”周教授在首次复盘会上强调。
核心项目运作:深耕细作,务求实效
在周教授的管理下,基金会聚焦“濒危非遗保护、传承人培养、乡村非遗教育”三大核心领域,深耕细作,每个项目都落地有声、成效显着。
项目一:濒危非遗数字化留存计划——抢救性记录,永久性保存
周教授将此项目列为“一号工程”,亲自担任项目负责人,组建了由非遗专家、数字化技术人员、摄影师组成的专项团队,制定了“三步走”执行方案。
? 第一步:普查筛选。周教授带领团队翻阅大量非遗普查资料,结合实地走访,筛选出20项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优先记录年事已高、无继承人的老艺人技艺;
? 第二步:精准记录。针对不同技艺的特点,采用“4K超高清拍摄+3D扫描+动作捕捉+口述史记录”的全方位记录方式。记录彝族漆器时,重点拍摄原料采集的季节性、髹漆的温度要求;记录苗族银饰锻造时,精准捕捉锻打、雕刻的力度与手法;同时,详细记录老艺人的口述史,包括技艺的起源、传承故事、独门秘诀;
? 第三步:数字化归档。将拍摄的视频、扫描的模型、记录的文字整理成“非遗技艺数字档案”,建立“濒危非遗技艺基因库”,免费向传承人、研究机构、学校开放。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8项濒危技艺的数字化记录,其中包括78岁彝族漆器艺人、82岁苗族银饰艺人的技艺,形成了150小时的视频素材、300个3D模型、50万字的口述史记录。周教授看着整理好的数字档案,欣慰地说:“这些老艺人的手艺,以后就算没人亲眼见过,后人也能通过数字档案学习、复刻,这就是对非遗最好的守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