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曦·承非遗慈善基金会”运作满两年时,一份沉甸甸的成效报告摆在了“忠犬联盟”面前:23项濒危非遗技艺完成数字化留存,56位年轻传承人通过创业扶持实现增收,4所乡村非遗希望小学投入使用,直接受益人数超3万人,间接带动10余个乡村的非遗产业发展。数字背后,是一个个被改变的人生、一个个重焕生机的乡村,是“非遗+公益”真正走进了生活、温暖了人心。
老艺人:让手艺不失传,晚年有尊严
78岁的彝族漆器艺人阿普,曾是大凉山最后一位掌握完整彝族漆器技艺的老艺人。两年前,他的双手因常年劳作布满老茧,视力也日渐模糊,而村里的年轻人没人愿意学这门“又苦又不赚钱”的手艺,阿普常常对着空荡荡的作坊叹气:“这门手艺,要断在我手里了。”
基金会的“濒危非遗数字化留存计划”走进大凉山时,周教授第一时间找到了阿普。起初,阿普并不愿意配合:“录下来又有什么用?没人学,还不是白费功夫。”周教授没有放弃,每天陪着阿普坐在作坊里,听他讲年轻时走村串户做漆器的故事,看他小心翼翼地打磨漆胎、调制漆料,一次次劝说:“阿普师傅,您的手艺是彝族人的宝贝,录下来,以后就算没人亲眼见您做,后人也能照着学,这门手艺就不会断。”
最终,阿普被周教授的执着打动,配合团队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全方位记录。从漆树采集、制胎、髹漆到彩绘,每一个步骤都详细拍摄,团队还为他记录了口述史,整理出《彝族漆器技艺图谱》。更让阿普惊喜的是,基金会通过“非遗青年创业扶持计划”,找到了村里一位在外打工、对漆器感兴趣的年轻人阿杰,让他跟着阿普学习技艺,同时为阿普提供每月3000元的生活补贴,让他晚年生活无忧。
如今,阿普的作坊里不再冷清,阿杰每天跟着他学习漆器制作,数字化记录的技艺图谱成了最好的教材。阿普看着徒弟专注的模样,又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漆器通过“曦·承”的渠道卖到了全国各地,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以前我以为这门手艺要没了,没想到周教授和基金会帮我留住了它,还让年轻人愿意学,我这辈子的心愿终于了了。”
像阿普这样的老艺人,基金会已帮扶了32位。他们不仅通过数字化记录让手艺得以留存,还获得了生活补贴、医疗保障,更看到了年轻传承人接棒的希望,晚年生活过得有尊严、有盼头。
年轻人:返乡守艺,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28岁的阿木,曾是大凉山外出打工族中的一员。在广州的电子厂打工时,他每天重复着枯燥的流水线工作,工资不高,还常年见不到家人。每次打电话回家,听父亲说村里的竹编手艺没人学,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阿木心里都不是滋味:“我从小跟着爷爷学编竹编,其实挺喜欢的,但靠竹编根本赚不到钱,只能外出打工。”
基金会的“非遗青年创业扶持计划”在大凉山推广时,阿木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他带着仅有的积蓄回到家乡,在基金会的帮助下,获得了20万元的无息创业贷款,参加了“非遗青年创业营”,学到了AI设计、智能产品研发等技能。在“曦·承”技术团队的指导下,阿木将传统竹编与现代智能结合,研发出竹编智能台灯、竹编手机支架等创新产品。
基金会还帮阿木对接了“曦·承”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他的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消费者喜爱,月销售额从最初的几千元快速增长到10万元。如今,阿木不仅在村里盖了新房,还带动了村里5个年轻人一起做竹编,成立了“大凉山竹编工坊”。“以前在外地打工,总觉得自己是外人,现在在家乡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还能带动乡亲们赚钱,感觉特别有价值。”阿木说,“是基金会给了我机会,让我知道,守着老手艺也能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在基金会的扶持下,已有56位像阿木这样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他们带着新的理念、新的技术,让传统非遗技艺焕发新生,也让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他们不再是“漂泊的打工人”,而是“非遗传承者”“乡村创业者”,用自己的双手,守护着家乡的文化,也撑起了自己的未来。
乡村孩子:种下文化的种子,拥有更广阔的天地
大凉山深处的瓦吾小学,曾是一所条件简陋的乡村小学。教室的墙壁斑驳,课桌椅陈旧,除了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孩子们没有机会接触艺术、文化类课程。“我们这里偏远,老师少,孩子们能把基础学好就不错了,根本谈不上什么兴趣培养。”校长无奈地说。
基金会的“乡村非遗希望小学”项目落地瓦吾小学后,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多媒体教室、非遗手工教室一应俱全,AR非遗教学设备让孩子们能“走进”虚拟非遗工坊,学习竹编、蜀绣技艺;基金会还邀请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担任校外辅导员,每周为孩子们上非遗手工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