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曦·承非遗慈善基金会”虽已积累一定行业口碑,但公众认知度仍局限于非遗、公益圈层,离“全民参与、广泛影响”的目标尚有差距。在年度战略会议上,陈曦提出新任务:“未来一年,我们要集中力量提升基金会知名度,让更多人知道‘曦·承非遗慈善’,了解我们的公益项目,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让非遗公益的力量真正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
“忠犬联盟”迅速达成共识,沈亦舟牵头负责整体策划与执行,林砚舟、苏医生、赵村长、周教授各司其职,围绕“内容破圈、渠道联动、活动引流、口碑沉淀”四大核心,打造全方位的知名度提升计划。
第一步:内容破圈,用故事打动人心
沈亦舟深知,提升知名度的核心是“让基金会被看见、被记住”,而最能打动人心的,莫过于真实、温暖的公益故事。他牵头组建“公益故事内容团队”,深挖基金会项目中的感人瞬间,打造多维度、立体化的内容矩阵。
系列纪录片:《非遗·新生》
联合央视纪录频道、腾讯视频,拍摄6集公益纪录片《非遗·新生》,每集聚焦一个核心项目、一个代表性人物,用镜头记录非遗保护与公益帮扶的真实历程:
? 第一集《守艺》:记录78岁彝族漆器艺人阿普与徒弟阿杰的技艺传承故事,展现“濒危非遗数字化留存计划”如何让老手艺重获生机;
? 第二集《返乡》:跟踪拍摄90后竹编传承人阿木返乡创业的全过程,呈现“非遗青年创业扶持计划”如何帮助年轻人实现“守艺致富”;
? 第三集《种子》:聚焦大凉山非遗希望小学的孩子们,记录他们通过非遗课程变得自信、开朗的成长故事,凸显“乡村非遗教育”的意义。
纪录片拍摄期间,沈亦舟带领团队多次深入大凉山、黔东南等项目地,捕捉最真实的细节:阿普教徒弟调制漆料时的耐心、阿木产品大卖时的激动、孩子们拿到非遗作品奖状时的笑容……这些不加修饰的瞬间,构成了纪录片最动人的底色。
纪录片上线前,在全国10个城市举办点映会,邀请媒体、公益人士、普通观众提前观看。映后,不少观众被故事打动,纷纷表示“没想到非遗公益能改变这么多人的生活”“想为基金会出一份力”。纪录片正式上线后,腾讯视频播放量破亿,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5亿,#非遗新生背后的公益力量#冲上热搜,让基金会首次进入大众视野。
短视频矩阵:《非遗公益日记》
在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平台,推出日更短视频系列《非遗公益日记》,用1-3分钟的短篇幅,记录公益项目中的小瞬间、小温暖:
? 记录老艺人的“手艺细节”:阿普打磨漆胎的专注、苗族银饰艺人锻打的力度;
? 捕捉年轻人的“创业日常”:阿木设计新作品的思考、非遗青年直播带货的忙碌;
? 展现孩子们的“非遗时光”:课间编竹编的欢乐、非遗作品展上的自信表达;
? 揭秘基金会的“幕后故事”:数字化记录团队的艰辛、公益项目落地的细节。
短视频风格真实、接地气,没有刻意煽情,却能让观众快速了解基金会的工作。其中,“非遗少年用竹编还原故宫角楼”的视频,单条播放量破1000万,网友纷纷留言“太厉害了!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力量”“想知道怎么捐赠,支持这些孩子”。沈亦舟还邀请明星公益大使、头部KOL转发互动,扩大传播范围,让短视频矩阵成为基金会知名度提升的“轻骑兵”。
图文专栏:《非遗公益手记》
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开设图文专栏《非遗公益手记》,每周更新一篇深度文章,从不同视角解读非遗公益:
? 周教授的“文化视角”:解读非遗技艺的历史价值、保护意义;
? 受益人的“亲身讲述”:阿木、阿依等用第一人称,分享自己的改变与感恩;
? 志愿者的“公益感悟”:记录参与公益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 基金会的“透明报告”:公开项目进展、资金使用情况,回应公众关切。
专栏文章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既传递公益理念,又展现基金会的专业与透明,吸引了大量职场人士、文化爱好者关注,进一步提升了基金会的公信力与知名度。
第二步:渠道联动,整合资源扩大声量
沈亦舟发挥“资源整合”优势,联动政府、企业、媒体、明星等多方力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渠道,让基金会的声音触达更多人群。
政府渠道背书:借势官方平台
与国家文旅部、非遗保护中心、地方政府合作,借助官方平台扩大影响力:
? 参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主会场活动,设置基金会专属展区,展示非遗数字化成果、非遗青年创业产品、孩子们的手工作品,吸引现场观众与媒体关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