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地方政府开展“非遗公益进社区”“非遗公益进校园”活动,在全国20个城市的100个社区、50所高校,举办非遗手工体验、公益宣讲、纪录片放映,让基金会走进大众生活;
? 借助政府官方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发布基金会项目进展与公益活动信息,借助官方公信力,提升基金会的知名度与可信度。
企业跨界联动:实现互利共赢
与不同行业的头部企业达成“公益联名”合作,将基金会的公益理念融入企业的产品与营销,实现“1+1>2”的传播效果:
? 与知名饮品品牌合作,推出“非遗公益限定款”饮料,瓶身印上基金会的公益故事与捐赠二维码,每卖出一瓶,捐赠1元给基金会;
? 与连锁咖啡店合作,在全国500家门店设置“非遗公益角”,展示非遗手工作品,张贴基金会宣传海报,消费者可通过门店二维码捐赠;
? 与手机品牌合作,推出“非遗公益主题壁纸”,用户下载壁纸即可参与“一元捐赠”,同时在手机系统中预装基金会AR公益体验模块,让用户通过手机就能了解非遗公益项目。
这些跨界合作,让基金会的知名度渗透到日常生活场景,触达不同消费群体,同时为基金会带来了稳定的捐赠收入,实现了“公益传播+资金募集”的双重目标。
媒体深度合作:打造专题IP
除了纪录片与专栏,与中央级媒体、地方媒体、行业媒体建立长期深度合作,打造专属专题IP:
? 与央视《文化十分》合作推出“非遗公益特别节目”,每月一期,邀请周教授、陈曦、受益人与明星公益大使,共同探讨非遗保护与公益帮扶的话题;
? 与地方卫视合作举办“非遗公益晚会”,邀请明星艺人表演非遗相关节目,展示基金会的公益成果,现场发起捐赠,晚会收视率破2%,引发广泛关注;
? 与行业媒体《公益时报》合作推出“非遗公益年度报告”,发布基金会的年度成果、行业数据与未来规划,提升基金会在公益领域的专业形象与话语权。
第三步:活动引流,让公众深度参与
知名度的提升,不仅要“让公众知道”,更要“让公众参与”。沈亦舟策划了一系列互动性强、参与门槛低的公益活动,让公众在参与中了解基金会、认可基金会。
线上活动:全民参与,零门槛互动
? “非遗公益挑战赛”:在抖音、视频号发起#我为非遗捐一秒#挑战赛,用户只需拍摄10秒的非遗相关视频(如模仿非遗手工动作、展示身边的非遗元素),平台即代表用户向基金会捐赠1元,最高捐赠上限1000万元。活动上线后,吸引了500余万人参与,相关话题播放量超10亿,既扩大了知名度,又为基金会募集了资金;
? “非遗公益云课堂”:每周六晚在直播间开设“非遗公益云课堂”,邀请非遗传承人、基金会项目负责人,教大家做简单的非遗手工(如迷你竹编、简易扎染),直播间设置捐赠链接,用户可自愿捐赠。云课堂累计观看人数超5000万,不少用户表示“既能学手艺,又能做公益,太有意义了”;
? “非遗公益数字藏品”:发行1万份“非遗公益数字藏品”,以基金会帮扶的非遗技艺为设计元素,每份售价99元,销售收入全部用于公益项目。数字藏品上线即售罄,既吸引了年轻群体关注,又为基金会募集了资金。
线下活动:沉浸式体验,增强粘性
? “非遗公益嘉年华”:在全国10个核心城市举办“非遗公益嘉年华”,设置非遗手工体验区、公益成果展示区、明星互动区,让公众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与公益力量。嘉年华现场设置捐赠墙,参与者可扫码捐赠,捐赠后可获得非遗手工小礼品。活动累计吸引线下参与人数超100万,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超3亿,极大提升了基金会的线下知名度;
? “非遗公益乡村行”:组织志愿者、明星公益大使、媒体记者,开展“非遗公益乡村行”活动,走进大凉山、黔东南等项目地,与传承人、乡村孩子面对面交流,体验乡村生活与非遗制作。活动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实时传播,让公众直观了解公益项目的落地情况,增强对基金会的信任。
第四步:口碑沉淀,用透明与实效巩固知名度
沈亦舟深知,知名度的提升不能只靠“营销造势”,更要靠“透明与实效”。在扩大声量的同时,林砚舟、周教授等伙伴全力做好“口碑支撑”,确保每一次传播都有扎实的成果背书。
透明化升级:让公众放心
林砚舟对基金会的透明化管理进行全面升级,推出“公益阳光计划”:
? 建立“公益资金溯源系统”,每一笔捐赠都生成专属溯源码,捐赠人可通过溯源码查询资金的具体流向、使用进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